關注|襄渝鐵路四十載芳華


關注|襄渝鐵路四十載芳華


關注|襄渝鐵路四十載芳華


1978年6月,橫貫鄂、陝、川,聯絡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襄渝鐵路投入運營,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

襄渝鐵路如今已走過40個年頭。百萬雄兵協同作戰,前赴後繼,用青春和熱血澆築了橫貫西南的大通道。線路建成後的第一個10年,第一代襄渝鐵路人依山傍水而居,默默堅守,護衛深山中穿梭的“鐵龍”。第二個10年,線路經濟大動脈作用成效初顯,人民鐵路與地方發展聯繫更加緊密,為務工旅客開行的專列從大山開出駛向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第三個10年,襄渝二線建成並投入運營,新舊車站實現了舞臺上的輪替,“雙引擎”帶動下運輸能力成倍提升,鋼鐵巨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第四個10年,襄渝鐵路安康樞紐完成再次升級改造,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可歌可泣的雄偉工程

襄渝鐵路途經之地地勢險峻、交通閉塞、物資缺乏,全線915.6公里,橋樑共計700餘座、隧道400餘座,工程和生活物資,主要靠肩挑背扛。自1968年起,川、鄂、陝境內相繼開展施工建設,沿線三省分別成立修建指揮部,先後有8個鐵道兵師、141個學兵連、2個獨立團等參與施工建設,施工高峰期參與的部隊、工人、學生達82.5萬人,投入各種施工機械1.4萬多臺,運輸車輛8500多輛。

隧道通、橋隧連、笛聲鳴、火車見,襄渝通車捷報傳。在歷經上百萬人連續10年艱苦奮戰之後,大山裡終於鳴響了期盼已久的笛音。

千奇百怪的車站風貌

由於大部分屬於山區鐵路,襄渝鐵路除了各式各樣穿越大山、橫跨河流的鐵路橋外,還有風貌各不相同的車站。

巴山站前臨深淵,背靠大山,北連黑水河大橋,南接大巴山隧道,幾乎處在襄渝鐵路全線海拔的最高點,是當時有名的“空中車站”,在這裡誕生了享譽全國的“巴山精神”。

巴山站的“鄰居”是松樹坡站。車站位於大巴山的最深處,被譽為“地下長廊”。從山下望,車站聳立在絕壁之上;從山頭看,它又隱匿於山腹之間。

除此之外,還有幾乎找不到一塊空地的麻柳站,站房兩頭是雙孔雙線隧道,站臺修在橋上,行車室前還矗立著幾經修繕的“青春無悔”石碑,見證了一批批不斷更替、忘我奉獻的秦巴鐵路人。

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

建成初期的襄渝鐵路,日均開行十幾趟列車,旅客列車稀少。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效應不斷放大、技術設備的逐步更新,襄渝鐵路的運輸能力也逐年提升。

2004年底,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併列入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十一五”國家重點項目的襄渝二線建設開工。

2009年10月31日,襄渝二線開通運營。這條線路開通運營帶來的直觀變化就是客車增加至50對,北京至成渝兩地客運可實現一日到達。如今,這條線路日均開行列車達72.5對。

帶動發展的經濟紐帶

隨著工程建設的推進、設備的更新換代和運輸效能的提升,襄渝鐵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也更加凸顯,尤其是改革開放的諸多有利政策,燃起了許多老百姓走出大山的熱情。

1999年春運,襄渝線上開行了一趟務工專列,被老百姓稱為“致富專列”。專列的起點是地處川陝交界的秦巴山區腹地、坐落在距離縣城28公里外小鎮旁的宣漢站,終點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每年春運,鐵路部門都提前積極聯繫地方就業管理部門,協調在宣漢站始發務工專列,消除了當地百姓外出務工中轉換乘等不便。外出務工每年可以為當地百姓帶來人均數萬元的家庭收入,給地方創造上百億的勞務收入。

這些年來,務工專列陪伴了川陝地區兩代外出務工者“發家致富”的奮鬥歷程。近20年來,這趟專列也發生了變化。硬件設施不斷更新、服務舉措更加貼心,專列的車體先後更換了棚車、綠皮車、空調車3代車體,候車專區、WiFi、預約購票等服務舉措也更好地滿足了老鄉們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這趟專列已連續開行20年,累計開行近600趟,發送務工人員近150萬人次,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打通了一條外出致富的淘金路,更逐步培育出“政府+企業”“技術+創業”“地方+鐵路”等脫貧攻堅、強強聯合的脫貧機制。□李悅 李銀昌

更多新聞內容敬請關注:http://www.sxwork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