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爲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近代中國,北洋軍閥這個詞不容迴避。從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至1928年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為止,北洋軍政府在中國的混亂統治持續了16年。而北洋軍閥的主體起自北洋新軍,其前身是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一鐵路站附近練的新建陸軍,史稱小站練兵。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北洋軍閥

新建陸軍作為中國陸軍軍制轉型的第一個成品,在其後的歷史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做為新軍的主理人,袁世凱也讓自己的名字寫進了後來的每一個歷史事件,無論是戊戌變法、庚子之變、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哪裡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亂世擁兵,進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退可以安居地方,自成一國,而這支清朝最強大的武裝力量竟然交由一個袁世凱前去負責,當然不會是因為他溜鬚拍馬,攀權附貴的本領。

袁世凱曾兩次參加鄉試,未能高中,於是決定投筆從戎,投奔了山東的吳長慶,就此開始了他顯達的仕途。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袁世凱

1882年,朝鮮在日本的支持下發生兵變,初創的北洋艦隊與吳長慶的陸軍一同前往半島平叛,袁世凱時任吳長慶軍營務處,幾乎一手平亂,從此嶄露頭角。平叛之後的朝鮮軍務不振,袁世凱防微杜漸,開始練兵自衛,參與朝鮮防務。1884年朝鮮國內親日派再度勾結日本,發動政變,袁世凱當機立斷,親自帶兵鎮壓,將日本勢力逐出朝鮮,延緩了日軍染指東北亞的時間。

這兩次雷厲風行的平亂,使得袁世凱在清朝及朝鮮的朝堂上聲望日隆,同時,這些實績幫助這個並無資歷年僅26歲的吳長慶營中幕僚竟然能夠在清朝的藩屬國朝鮮做起了政從己出的監國欽差。

甲午前的朝鮮,其政局甚至比中國更為險惡,中國雖然積弱落後,但畢竟是當時亞洲名義上的第一大國,在地緣政治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巨大的農業經濟體量,疆域面積,人口數量雖然不能幫助清廷在外戰中獲勝,但也足以讓任何列強鯨吞中國的想法難以實現。然而朝鮮偏居半島一隅,經過兩次政變後,政治動盪,軍事落後,夾雜在老大哥清朝和東亞新勢力日本之間,本已舉步維艱,俄美還在虎視眈眈,俄人要地,華府逐利,英法也因為美國勢力日漸深入西太平洋,而開始重視在朝的利益,一時間虎狼環伺,都盯著朝鮮這塊大肉,自然袁世凱作為宗主國的駐朝大臣也就成為了列強最想拔去的一顆釘子。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袁世凱在朝鮮

袁世凱初到朝鮮才23歲,區區兩三年就形成東事非袁不可的局面,主要依靠三大特質:

其一,他手握重兵,親自操練的朝鮮親軍採用德式操法,歐美裝備,共計5500人,這種近代陸軍甚至在當時朝鮮的宗主國中國都還未出現。

其二,整理朝鮮財政,加強海關稅收,使得政府收入大增。

其三,袁世凱在朝十二年,深諳洋務,在與列強的政治外交周旋中游刃有餘。

袁世凱的事業從朝鮮起步,甲午前夕,大勢已去,他也從朝鮮僥倖逃回,但這十二年的海外歷練卻幫助他奠定了後來飛黃騰達的基礎。

清朝入關時,共有八旗兵六萬有餘,加上漢軍八旗,蒙古八旗最多不過15萬,而那時關內則有定居人口上億,15萬怎麼可能鯨吞九州,於是清朝在入關後沿用了明朝所用的衛所制度,各地保留明時期的職業軍人改稱綠營,作為地方防衛力量。三藩之亂以後,綠營受到當權者猜忌,清廷開始用文人節制各級軍事長官,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事上的腐化從綠營傳染逐漸到滿蒙軍隊,以至於太平天國興起時清軍一觸即潰,一潰千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清廷開始放權給地方漢族官僚,允許編練新軍,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張之洞的自強軍相繼出現,然而無論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還是張之洞,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科舉出身,行軍打仗時依舊戴著頂戴花翎,更多的是帶兵而非練兵,所編練的士卒仍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代表。只有袁世凱是這批練兵人中弓馬嫻熟,穿軍裝扎皮帶,下操場喊口號的實際操練人。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舊式清軍

小站練兵因為練的不是舊式軍隊,採用德式操法,雖然仍是簡單的稍息立正列隊敬禮,槍上肩,正步走,跑步走等項目,但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也是聞所未聞,因此教員必須是外國人,當時的總教員是德國人漢納根,漢納根曾與丁汝昌劉步蟾血戰黃海,也算是清廷的老相識了,所以被委以練兵的重任。但是漢納根固執的日耳曼性格確使得不熟悉德國人的首任練兵負責人胡橘棻難以接受,不到幾個月就請辭而去。

這時甲午戰爭接近尾聲,海陸兩軍近乎同時全軍覆沒,京師以北再無防務,練兵的需求迫在眉睫,於是深悉外事的的袁世凱自然當仁不讓。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小站練兵

他的就職也得益於朝野內外的一致推薦,且不說他的老大哥李鴻章,就連位列東南三督的劉坤一、張之洞、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恭親王、慶親王、榮祿等人也同時舉薦。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有好幾組矛盾極深,水火不容的政敵,李鴻章和翁同龢,恭親王和慶親王甚至都相愛相殺了一輩子,能獲得這些人的舉薦,自然也是因為袁世凱出色的軍務能力以及出彩的實際業績。

可以說小站練兵非袁不可的局面源於袁世凱在朝鮮的經歷,深挖下去,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第一,起自行伍,作為職業軍人擁有行軍打仗的實際經驗。

第二,在朝鮮親自操練過新軍,熟悉德式操練方法,參與操練細節,這也是袁世凱有別於其他地方大員操練新軍的地方。

第三,深諳外事,知己知彼,能有效與外國人溝通。

第四,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受到朝野內外一致舉薦,避免了各派系之間的傾軋掣肘。

在當時的中國,袁世凱的專業素養無人能出其右,這也使得袁世凱一舉獲得了清末最強武裝的控制權,為他後來成為竊國大盜,竊取革命果實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是歷史發展的無奈和遺憾。

小站練兵,非袁不可,北洋新軍是怎麼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北洋軍閥割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