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戚繼光鴛鴦陣能打贏嗎?

孤鴻野老念牧童


鴛鴦陣,主要是戚繼光為了適應江南水鄉的特殊戰場、和倭寇這樣的特殊敵人而創造出來的,並不能包打天下。戚家軍也只是一支數千人規模的輕步兵,不可能獨立對付有輕重步兵、輕重騎兵數萬的後金軍。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連年大舉入侵浙閩;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鄭若著作《籌海圖編》卷二雲:“倭夷慣為蝴蝶陣,臨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為號,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倉皇仰視則從下砍來。” 所以明軍不能抵敵。

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於是被命名為”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

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最後一名為負責伙食的火兵。“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

兩才陣

三才陣

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戚家軍皆帕首布衫,沒有盔甲

但是這支部隊是不披甲的輕步兵,對付的也是同樣不披甲的倭寇,都是為了在山林水澤作戰方便。一旦到了東北戰場,這種講究疏散隊形和小規模配合的戰陣,是無法與後金騎兵抗衡的。

所以戚繼光後來到北方任職時,並沒有機械地套用只適合南方的鴛鴦陣,而是創造了車營戰法。戚繼光編練車營主要的考慮,就在於北方的戰場環境對於明軍來說非常不利,明軍騎兵遜於北方遊牧民族,明軍步兵機動性太差,戚家軍營陣可以有效的遏止倭寇襲營,但在北方卻無法遏止大規模的馬戰突擊。“敵人鐵騎數萬衝突,勢銳難當。我軍陣伍未定,輒為衝破,乘勢蹂躪,至無孑遺。且敵欲戰,我軍不得不戰;敵不欲戰,我惟目視而已。勢每在彼,敵常變客為主,我軍畏弱,心奪氣靡,勢不能御。”



車營戰法是適合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法,馬營和步營都要披甲,是重騎兵和重步兵,職責是進攻。車營以各種戰車為武器,車兵不披甲,職責是防禦。車營是與馬、步等主力戰鬥營合組成混編大營,以車營作為大營的戰鬥與防禦的核心。但車營本身的規劃就是個攻守兼備的單位,一個獨立的車就包含有正、奇兵兩隊,還有兩挺威力強大的弗朗機炮作為火力支持後盾。



戚繼光在創制車營後,有感於偏廂車過於龐大笨重,雖然利於護衛防守,但機動性嚴重不足,這在戰術的運用上有所缺失,為了彌補這個缺點,於是戚繼光在車營之外,另外創立了輕車營,作為快速機動部隊。“又有新制輕車,利於遠出,經過險隘,有時用之。每營二百一十六輛,每面五十四輛,每乘車正一名,即隊長也。舵工一名,即火兵也。第一、二、三、四、五、六名俱銃手,第七、八名俱鈀箭手,第九、十名俱狼機手,為一隊。”




車營戰法的主要殺傷手段是火器,車營的火器比重約為43.60%,步營是48.02%,馬營是42.57%,輜重營是58.70% 。佈陣時在車前必須要佈置拒馬及鐵藜等被動防禦設施,四面僅留一出口方便自家軍馬出車作戰。車配屬的正奇兵隊在車上放弗朗機、放鳥銃、放火箭合力防禦敵人來襲。自家騎兵及衝車則待機隨時出車衝鋒。

什麼陣法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的。能夠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戚繼光不愧為明代最傑出的軍事家。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是一場悲壯的戰鬥。這場戰鬥的勝負與國家實力無關,從一開始兩軍遭遇,就註定了戚家軍的命運!

戚家軍在當時屬於特種部隊,賴以成名的鴛鴦陣。但是,在遭遇後金的部隊,給以後金騎兵重大傷亡的是車營戰法!簡單點說就是用車營把自己圍起來,弓兵負責遠程攻擊,火銃負責近程攻擊,盾兵負責掩護,長槍兵負責近戰和保衛!總之,就是不讓騎兵靠近。這種戰法一開始確實讓後金的部隊吃盡了苦頭,也無力破解,一度打算放棄!

隨著時間的推移,車營戰法的物資消耗巨大,被後金主帥敏銳的發現車營的弱點,採用消耗戰拖垮了車營的物資。到最後戚家軍的遠程火力全部熄火,只能採用鴛鴦陣與後金騎兵短兵相接,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的勝負的關鍵在於戚家軍在野外遭遇騎兵部隊被包圍後,只要有援軍,戚家軍不說能贏,至少不會輸。而沒有援軍的話,任憑你火力強大,陣法先進,下場要麼是平,要麼是被團滅!遺憾的是被團滅了!

其實從戚家軍的戰鬥過程來看,戚家軍對付騎兵並不是鴛鴦陣,而是車營戰法!只是車營戰法的軍需用完後,不得已才用鴛鴦陣的。鴛鴦陣是面對步兵的陣法,面對騎兵,兵種相剋,失敗是註定的!所以此戰被團滅,並不是陣法上的失敗,而是統率無能,用兵的失敗!

戚繼光為明朝留下了最後的火種,設計了對付騎兵的車營戰法,對步兵的鴛鴦陣!如果戚繼光在世,後金的騎兵還真的有可能發出憾江山易,憾戚家軍難的感慨!


書蠹59413346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明朝出動四路大軍攻圍後金,後金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明軍的四路大軍分別是: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

在實際進攻中,除杜松所部明軍主力嚴格按照約定時間進軍外,其他三路大軍都因為各種原因進展遲緩。後金在掌握明軍動向以後,集中兵力先攻擊杜松所部明軍主力,放水切斷了杜松前軍和後軍的聯繫,分別擊破,然後又擊敗馬林、劉綎兩軍,取得了全勝。

整個戰役中,明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是限於後勤等因素,不得不兵分多路。而且由於大軍征戰耗費太大,在春季道路泥濘的時候出征,造成了各部行軍速度不一,杜松按照約定時間進軍反而成了孤軍。而且由於之前建州各部一直是明軍的手下敗將,所以過於輕敵,未充分了解敵情。

而後金軍則對此戰非常重視,一直通過各種途徑瞭解明軍的進軍情況,並且據此制訂戰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所以此戰明軍失敗的關鍵,一在於明軍未重視敵人,二在於各軍、前後方配合不利,並不是士兵換一下能解決問題的。而且鴛鴦陣的戰術也並不適合遼東戰場,所以用鴛鴦陣也無法擊敗後金軍。


不沉的經遠


根本不是陣型戰法的問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綜合因素,單純靠陣型戰法你或許能贏得某場戰役但是對戰爭的最終結果於事無補,薩爾滸之戰是一箇舊政權衰落的體現和一個新政權崛起的標誌,並不是你用什麼陣法就能逆轉的結果,就算明軍在薩爾滸擋住了努爾哈赤的突襲可是然後呢,真能四路會師滅國遼東嗎?真能勢如破竹直接覆滅女真政權嗎?贏了薩爾滸又怎樣,對於當時的大明王朝來說,薩爾滸這樣的失敗是註定的結果,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地點它依然會發生,哪怕換一個新對手它依然是註定的,大明輸在根上,不是軍隊將軍的問題,不是換個陣法換幾路將領的問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當時的大明已經從底子上開始爛了


包包我來尋寶寶


不能打,薩爾滸之戰,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裡有專門記載明軍有一支部隊拿著大毛竹,看過紀效新書的人一看這記載就知道是戚繼光鴛鴦枕裡的狼筅。這隻部隊被後金全殲了。


丁丁0372


聽時任兵部尚書的,有可能打贏。哈哈哈😊


明兵部尚書黃嘉善後代


戚繼光著作《練兵實紀》中,對北方作戰有清晰的論述車步騎三營兵馬協同佈陣迎敵,鴛鴦陣已深化成為基本組織單位。


虎虎虎131477032



懦夫救星X


鴛鴦陣對陣的是用短兵器的倭寇和海盜。不適合對付後金的騎射。打贏了追不上不能殲滅 打輸了逃不了全軍覆滅。


物是人非14642241


鴛鴦陣針對的是山地作戰,對象是步兵,然後喜歡近戰單挑,不喜歡遠程弓箭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