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關於能力和成就,我們有很多偏見和錯誤的認知,比如我們總認為那些孤獨聰明的人,是因為從小是天才,有天賦,所以才會有偉大的發明創造。

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偏見的定義

1

《終身成長》裡提到了愛迪生,不知道各位聽到他的名字會對他有什麼樣的印象?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質疑他是一個天才,甚至會覺得是他一人完成了燈泡的發明過程。但其實他在關於電燈泡的研究工作中有30名助手,其中包括訓練有素的科學家。

他們在一家公司投資的標誌著當時最高水平的實驗室裡進行研究工作。燈泡的發明是由多項曠日持久的發明創新組成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名或多名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以及吹制玻璃的工人來協助完成。

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至於天賦,小時候的愛迪生在家鄉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男孩,雖然喜歡做實驗並對機械方面感興趣,但是在美國的中西部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男孩都喜歡搗鼓機械類的東西。

最終令他出類拔萃的是他的思維模式和努力,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好奇心強烈,喜歡拆拆補補的小男孩,不斷尋找著新的挑戰。

在很多年輕人工作多年之後,愛迪生還會跨越不同的城市,不顧路途的遙遠學習電報相關的知識,對發明的熱愛從未間斷,不斷地提升自我。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努力學習商業方面的知識,並經營著一家公司。他懂得適當展示自己,與媒體的關係處的很好,是一個懂得變通的人。

人們常常認為天賦就是能力本身,然而事實上,澆灌這些天賦的過程,需要無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對挑戰的探尋,還要能忍受枯燥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應用理論知識並調整自己的認知。

2

大腦是根據我們關注的事物來構建世界觀的,即你的世界是你關注事物的產物。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視網膜效應”,即當人們產生某種特別的需要時,就會對需要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關信息,而把那些與需要不相關的

其它信息則無意識的過濾掉,從而產生選擇性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把目光從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期許中移開,把注意力放在發現自己身上,仔細思考你的優勢,你的才能,以及你的理想,然後低頭去走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很多像愛迪生一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甚至沒有想過要攀上頂峰。他們能達到事業的高峰,只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成就是副產品而已。諷刺的是,頂峰卻是很多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渴望到達的地方,但結局往往不盡人意。

3

有一項針對 143 位創造力研究人員開展的調查,關於取得成就的第一要素是什麼,大多數人觀點一致——擁有一些優秀的品質對取得成就至關重要,比如像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擁有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即使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品質,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在世界排名前列的富豪中,唯一靠投資起家的巴菲特是如何考慮的。

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1998年,巴菲特在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曾發表一個著名的演講,在這個演講裡面巴菲特與在場的MBA同學一起做了一個遊戲,大家也可以嘗試一起做這個遊戲。

假設現在可以選一個同學——這個同學不能是富二代而只能選靠自己奮鬥的人,買入他今後一生之內10%的收入,你會選擇誰?你會選擇智商最高的,考試成績最好的嗎?

未必,也許在同樣勤奮的條件下,你會選擇那個擁有領導力,能把別人組織起來,慷慨大方、誠實正直,自己做了貢獻卻說是別人的功勞的人。然後請把這個人所擁有的品質寫在一張紙的左邊,為了擁有這位同學今後一生10%的收入,你還要同時做空另一位同學今後一生10%的收入,想想你會做空誰?

你不會選智商最低的。你會想到那些招人煩的人,他們可能學習成績優秀,但你就是不想和他們打交道,不但你煩他們,別人也煩他們。為什麼有人會招人煩?原因很多,這樣的人可能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投機取巧或者弄虛作假。類似這樣的品質,你想想還有什麼,請把它們寫在剛才那張紙的右邊。

看看左右兩邊分別列出來的品質,你發現了嗎?這些品質不是把橄欖球扔出60米,不是10秒鐘跑完100米,不是相貌在全班最出眾。左邊的這些品質,你真想擁有的話,你可以有。

這些是關於行為、脾氣和性格的品質,是能培養出來的。只要你想要獲得這些品質,沒一個是你得不到的。再看一下右邊的那些品質,那些令人生厭的品質,沒一個是你非有不可的,你身上要是有,想改的話,可以改掉。

大多數行為都是習慣成自然。常言道,習慣的枷鎖開始的時候輕的難以察覺,到後來卻重的無法擺脫。

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認識一些人,他們染上了一些壞習性,把自己毀了,改也改不掉,走到哪都招人煩。他們原來不是這樣的,但是習慣成自然,積累到一定程度,根本改不了了。作為一名年輕人,想養成什麼習慣、想形成什麼品格都可以,就看你自己怎麼想了。

本•格雷厄姆,被認為是金融分析的開山鼻祖,也是巴菲特投資之路的領路人。

格雷厄姆十幾歲的時候就觀察自己周圍那些令人敬佩的人,他對自己說:“我也想成為一個被別人敬佩的人,我要向他們學習。”格雷厄姆發現學習他敬佩的人,像他們一樣為人處世,是完全做得到的。他同樣觀察周圍遭人厭惡的人,擺脫他們身上的缺點。

花一些時間,認真地去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品質,把好品質養成習慣,最後你想買誰10%的收入,就會變成他。

不聰明、沒有天賦的你就活該過這平凡的一生嗎?

任何人只要有了成長性思維模式就能做什麼都成功嗎?就像喝了健康水不一定就健康,熟讀武功秘籍不一定能成為武林高手一樣,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成長型思維模式對於我們的積極意義是,它讓人們不再自我設限,給予未來無限可能的空間。當你放開束縛自己的無形枷鎖,你會驚訝地發現你能做的事比你曾經以為的要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