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最近,湖南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非常紅火,節目中的朱雨辰甚至上了微博熱搜,準確的說,是

朱雨辰的媽媽因為過度的母愛上了熱搜。

提起朱雨辰,大家似乎都很陌生,但是說到2007年熱播的勵志劇《奮鬥》中的華子的扮演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 左起依次為朱雨辰,佟大為,文章

出道即巔峰的朱雨辰,在出演了《奮鬥》和《我的青春誰做主》後,幾乎銷聲匿跡。如今39歲的他,參加綜藝節目,因為畸形的母子關係而引起軒然大波。

01朱媽媽:用我的整個生命去愛他

《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上帝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這句讚美母親的溫暖的話語,當它變成了百分百的現實,卻是異常恐怖。

節目中,朱媽媽坦言自己完全沒有自我,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例如,怕兒子上火,每天早上4點起來給兒子熬梨汁。兒子去劇組拍攝,怕兒子吃的不好,跟著去劇組給兒子做飯。她認為自己做母親的宗旨是“無論他在哪,我都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甚至為自己能頂兩個菲傭而感到自豪。

不僅如此,朱媽媽對兒媳婦的要求也極為挑剔。朱媽媽認為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按照朱媽媽的標準,她心目中滿意的兒媳婦是看著順眼,穿著樸素,有教養,能承擔責任,家務全包……的淑女。看來朱媽媽是想給兒子再娶一個“媽”。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再看朱雨辰之前的兩段戀愛的無疾而終,想必是和朱媽媽的干涉有關。如今39歲的朱雨辰依然孑然一身,有這樣的母親,哪個女孩敢嫁給朱雨辰呢?

朱媽媽對朱雨辰的愛,看起來無微不至,其實是讓人窒息的枷鎖。孩子長大了就應該讓他獨立生活,而不是一直把他當小孩子一樣護在身邊。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聚合,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02“消失”的朱爸爸:喪偶式育兒

朱雨辰的媽媽在朋友圈被刷屏,所有人都在聲討這位母親。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節目中朱媽媽一直在提自己為兒子的付出,隻字未提朱爸爸,那麼朱爸爸去哪了?

在節目中完全沒有被提到的朱爸爸,在網絡上的資料也非常少,只有一張和朱雨辰姐弟的合影。母親為兒子奉獻一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毫無存在感,看起來這又是一出典型的『喪偶式育兒』。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喪偶式育兒,指的是家庭教育的重擔在其中一方(多指母親)身上,另外一方(多指父親)顯著缺失,缺少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和交流的現象,學術一點的說法叫“隱性單親”或“假單親”。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許多喪偶式育兒的家庭生活都是這樣——媽媽下班回家既要做飯洗碗,打掃衛生,還要監督孩子寫作業,而爸爸下班回家就躺著玩手機。真的是“父愛如山,巋然不動”。

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是這些爸爸們的思想沒有進化到現代,還是認為帶孩子是媽媽的事。可是育兒從來都應該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而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旅程。

正念之父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在育兒這條路上,除了母親細緻的照顧與付出外,父親的陪伴與指引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父母的共同努力,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03喪偶式育兒的危害

父母由於性別,性格,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媽媽的愛再無微不至,孩子也不能缺少父親的陪伴。

童年缺乏父愛的孩子,性格會比較軟綿,變得膽小敏感,不自信,未來和異性接觸的時候會有障礙。尤其是男孩子,長大後還會模仿父親的樣子來當爸爸。如果父親缺席家庭教育,他將找不到可以認同的男性對象。

科學研究表明,5-6歲的孩子在缺乏父愛兩年後,其認知能力和完整家庭孩子相比有明顯差異,突出表現為前者在方塊設計,走迷宮和算數等智力測試中落後,操作分數與全量表智商分數低下。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德國的一所公立小學,曾對1990年畢業的300名小學生,做了長達15年的“成長追蹤調查”,他們發現有68名學生在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進一步研究發現,這68名學生中,有65名學生的父親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父子關係十分融洽。

另外,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在體能發育方面也較不完善,身高、體重、反應速度等,都要比同齡兒童落後一大截。

因此為了孩子能健康聰明的成長,爸爸們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04父親如何陪孩子

寶寶在兩歲之前,媽媽能給寶寶提供足夠的親密感和安全感,此階段媽媽和寶寶建立了親密的“戀愛關係”。

但是在孩子兩歲之後,父親就必須要介入,把孩子從對母親的依賴中分開,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而相比起媽媽帶娃的細緻,爸爸們帶孩子都是粗放型,只要孩子玩的開心,瘋一點也沒有關係。這種粗糙的陪伴,容易被媽媽們詬病。其實這對培養孩子勇敢,堅強,樂觀的性格是很有好處的。

既然爸爸們如此“粗糙”,何不讓他們帶著孩子去運動呢?比起陪孩子畫畫,寫作業,搭積木,爸爸們肯定更樂意陪孩子們運動。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美國的爸爸們就是通過和孩子們運動來度過親子時光的。在美國,家長參與孩子的運動是父母的日常。家長們幾乎每週都會陪孩子去戶外運動,甚至有時會推掉工作陪伴孩子運動。

從5歲開始,美國虎爸們就會帶著孩子接觸足球,籃球這樣的運動。在這之後,下班後陪孩子運動就成了爸爸們最主要的放鬆方式之一,也是孩子們和父親相處的美好時光。

爸爸們帶著孩子在綠茵草地上運動,可以做到親子,教育,運動三不誤,可謂好處多多。

每一個喪偶式育兒家庭,把孩子逼崩潰的其實是?

首先,促進親子交流。在運動場上,孩子和父親像朋友一樣,肩並肩地一起運動。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下,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家長也可以藉此機會,和孩子說說心裡話,傳達教育理念。同時上了一天班,爸爸們也可以藉此放鬆一下身心。

其次,鍛鍊身心健康。運動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有利,尤其是處於幼年期和青春期的孩子。運動能幫助孩子強化骨骼和肌肉促進生長髮育,促進大腦發育,提高認知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勇敢堅韌的性格。

最後,培養體育精神。在運動過程中,孩子將學會溝通協作的能力,學會如何競爭,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增強意志力,抗壓能力,培養領導力,團隊意識等,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是孩子將來走向成功的助推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