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情感和親子專欄作者,終身學習的媽媽。

昨天和朋友璇子聊天,她說失眠一晚上,因為和老公吵架了。

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最近接了新項目,項目組長又生病了,她被臨時頂替組長,工作量成倍的增長,所以連續三天,她都九點以後才到家。

忙到筋疲力盡,回到家只想老公能說幾句體貼的話,遞杯熱水什麼的,然而他的反應正好相反:“怎麼又這麼晚回來,你想累死自己嗎?”

她委屈得不得了,立刻懟了回去:“不會說話,就請閉嘴吧。”然後就進房間反鎖了房門。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被拒之門外的老公睡在客廳,兩人再無任何交流,但璇子知道,這一場風波,他們誰都沒有贏,而是在互相傷害。

而回憶過往,璇子也說他們夫妻並沒有大矛盾,但就會因為一些日常瑣事發生爭吵,甚至惡言相向,又不了了之。

璇子說:為什麼他就不能好好跟我說話呢?

01

親近的人,先聽對方把話說完

類似璇子這樣的小爭吵,並不少見,我們從小學習如何說話,但說了幾十年,未必真正學會了如何去表達。

更讓人遺憾的是,越是親近的人之間,越是容易發展為簡單粗暴的言語重災區。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馬女士曾找我諮詢,說和孩子發生了很大的衝突,原因是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說兒子打了同學,老師讓馬女士和兒子好好談談。

我問她是怎麼談的,她說:

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兒子,打人是不對的,同學是用來友愛的。(指責)兒子聽完反駁說:我沒打人。然後我批評他:你怎麼能撒謊呢?老師都告訴我了。(質疑)孩子開始哭,捂住耳朵。我把他的手拿下來,下了通牒:我要是再接到老師電話,你就回奶奶家去住……(恐嚇)兒子一聽,立即大吼大叫:我要把房子也燒掉……

馬女士震驚了:明明是孩子錯了,為什麼他非但不認錯,反而一點道理都不講呢?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我問她在和孩子講道理之前,有沒有了解事情的經過。還是在沒有搞清楚情況時,已經給孩子傳遞了“指責,負面評價,質疑,甚至恐嚇”的信息,孩子如何承受這語言之重?

馬女士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和同學友愛,可太心急,而變成了指責。

事後她才知道,原來兒子那天被同桌搶了點心,想要拿回來又被對方推倒後才動了手,而他所說的“我沒有打人”,背後的意思是:我只是在保護自己。

馬女士跟孩子道了歉,說:以後媽媽會聽你把話講完,好好跟你說話。

很少聽媽媽說軟話的孩子,瞬間淚如雨下,說:媽媽,你溫柔的對我,我也會溫柔的對同學。

有時候,和親近的人說話時,最大的溫柔就是聽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好好說話。

02

相愛,從好好說話開始

親近的人,溝通是為了更愛,但不會好好說話,卻能輕易把一段關係推向邊緣。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讓你多穿點你不聽,是聾了嗎?買這麼貴的東西幹什麼,浪費錢。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明明是為了表達關心,卻總是心口不一,說著傷人的話,“刀子嘴豆腐心”,對親近的人來說,真的不算是美德。那親近的人,應該如何好好說話呢?

  • 1.先聽對方把話說完

在溝通中,我們時常覺得最重要的環節,是如何“說”,其實在開口之前,先聽對方說,才是溝通的關鍵。

就如馬女士,她受到老師的壓力所致,帶著自己的擔心和恐懼,急於解決兒子的行為問題,殊不知,只要她先停頓一分鐘,聽兒子把話說完,就完全能避免衝突。

臺灣教育家李崇建說,好的溝通,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和領會,而不是急於去說明或評價。而往往,事情的真相,在傾聽中就會顯露出來,因此,“聽”是溝通的關鍵。

  • 2.描述事實,而不是觀點

我記得有一次先生應酬回來,剛進門,我就衝他大喊:小酒鬼,趕緊吃護肝片,喝熱水。

他莫名其妙:你憑什麼亂指揮我,我今天又沒有喝酒!

好在我立即為自己的武斷道歉,他也及時為自己申辯,不然我們一定會因此起衝突。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重點強調,我們要表達自己看到的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臆斷的一個觀點。

比如,孩子做作業晚了,我們不是批評他“你怎麼這麼磨蹭”,而是告訴她:我看到了今天數學作業做了兩個小時,是有困難嗎?

而在父母不帶評價的事實面前,孩子才會引起反思,並因此改正,反之,如果我們急於貼上磨蹭的標籤,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導致他坐實了磨蹭的標籤。

  • 3.表達感受,而不是抱怨

有心理學家說過,

如果每個人都學會表達感受,我們就都學會了理解和包容。

然而,很多人卻讓感受發展為一種情感聲討,抑或是道德綁架,直至雙方劍拔弩張。

比如璇子,她希望丈夫關心,卻不直說,而當對方說的話激起她的情緒了,她也只會以洩憤的方式去反駁,導致雙方都很受傷。

  • 4.表達期待,而不是指責

聽過一句話叫做:我們想要別人做什麼,卻又反過來批評他沒做什麼。這一來會引發混亂,而來會招致反抗。

和愛人說話的態度,決定你“下半生”的溫度


比如我一個朋友曾希望老公少抽菸,其實是關心他的身體。然而他的話卻總是充滿火藥味:你再抽,抽出毛病了,我才不會管你!

感受到威脅的老公立即回她:不管就不管,我自生自滅。

後來我問她,你期待他幹什麼呢?她說“戒菸或者少抽菸啊”,我告訴她,那你不帶攻擊地直接說自己的期待試試。

於是她直接說:老公,你最近有點咳嗽,我很擔心你的身體,我希望你健康,你以後可以減少抽菸的數量嗎?

她老公的反應果然不一樣,不再怒氣衝衝,也答應她以後試著少抽菸。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

每個人心底都深藏著看不見的渴望,這個渴望有被愛,被尊重以及被理解等等,而這些渴望的獲得,則大多需要通過日常的溝通來獲得。

若想真正做到自己說的話對方能聽進去,雙方的話語能增進關係的親近,不妨先學會傾聽,描述事實,表達感受,並說出期待。

愛,真的是從好好說話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