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为什么主旋律电影一部比一部好看?


《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为什么主旋律电影一部比一部好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曾留下作为自己标记的文化产品。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能否赢得这一荣耀?

虽然专家们认为,人口红利为中国电影票房带来的增长正接近尾声,但是中国电影仍在闪耀新的亮点——从“建国三部曲”到《湄公河行动》、《战狼Ⅱ》,以及《红海行动》,“主旋律”开始真正高歌猛进。

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而从国家文化建设的角度,主旋律电影在过去5年的崛起也宣示了中国正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蜕变。

这背后,有着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如果人们把眼光放得更远,则可以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艰难转型。

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样式,主旋律电影在过去30多年间的历程实则与社会核心问题同构:在愈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面对外来挑战,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度经历迷茫,但今天不仅“主旋律”中日益洋溢着“四个自信”,主旋律电影本身也更加自信。

承载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取向与愿景,歌颂祖先遗产与平凡人的伟大,如邓小平所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主旋律正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1

是主旋律影片,更是新型类型片



毋庸置疑,主旋律影片十分考验“讲故事”的能力。

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与更具审美能力、更挑剔的电影观众,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怎样吸引观众,是主旋律影片面临的挑战。

而“主旋律”一度备受质疑的,正是它与观众审美的割裂。

“主旋律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与大众流行文化形成一种默契。主流电影首先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样本,赋予它主流价值观,再用一流的水准进行制作。”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摆脱僵化与说教,电影叙事会‘抖包袱’、有起有伏,人物形象更加多面而灵动。用故事、人物、情感打动人,遵循了电影的自然规律。”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认为,多部主旋律影片的成功为电影发行带来了新的市场。

长期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盛产喜剧片与武侠片。2010年前后,小成本制作的文艺、青春、怀旧片类得到市场的喜爱。近年来,随着IP电影迅速崛起,电影市场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放弃了家国视野之下的中国故事。

小成本影片虽然拥有不俗的口碑和票房,亦从一个侧面呼应了当下观众的某种审美需求。然而,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立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要反映整个国家的当下挑战与未来抱负,向民众展示民族前行的方向并取得共识,已远非“小情怀”电影所能胜任。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曾留下作为自己标记的文化产品。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到底能不能赢得这一荣耀?

2016年《湄公河行动》的横空出世以及2017年《战狼Ⅱ》的成功,在于冬看来是坚持了主流大片的商业运作,并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或重塑红色经典或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题材,成功沟通了几代观众的情感并塑造了当代的中国英雄形象。而从《湄公河行动》《战狼Ⅱ》开始,新型“主旋律”更加契合当下的国民情绪与时代愿景。

电影需要反映时代的价值与理念,也需要更真实的英雄形象。这些反映现代军事、外交的影片,在坚持了电影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加接近观众的认知,也为观众提供了认识当代中国、了解国际局势、贴近现代国际英雄角色的桥梁。

在今年年初面世的《红海行动》,则将展示新一代主旋律“中国式大片”。与近20年前里程碑式的“三大战役”相比,以今日军队军人为主角,一改“精神战胜钢铁”的传统色彩,通过“精神+现代化”的现代形象,凸显了今日中国的形象。

2

赢得年轻人



新主旋律大片点燃的不仅是观影现场,更是朋友圈,乃至全球的社交网络。优秀“主旋律”的社会效应,包含着大众对正向价值的认同和社会情绪的满足。

今天,一批批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观众年龄结构在发生变化,面对充满竞争的电影市场,消费心理也发生着变化。

“80后至00后是目前走进影院的主体观众。在我看来,他们相比于60后至70后观众,对美国电影已经没有那么崇拜。因为见得多,出国机会也多。近年来,反而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优势更加凸显,我觉得这都是知识结构不同所引发的关注层次的变化。”于冬说。

相比看西方的史泰龙,中国观众一直期待看到代表本国、本民族英雄的国际化形象。

然而,主旋律电影建构的一些形象,曾经与审美存在冲突。比如描述英雄的凡人化,过去一般不会让主人公存在缺憾,而是尽力十全十美,但今天,人们都相信并没有真正的“超级英雄”,英雄之所以区别于凡人,不在于他完美无缺,而是能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表现出对于正义以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比如在17年国庆后上映的《十八洞村》,力图通过幽默的节奏感与生动的人物形象,找到“精准扶贫”这样典型“主旋律”题材的恰当艺术表达。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观众,其知识的广度与对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互联网加速了电影营销与宣传的力度,但同时也让公众评价迅速传播,轻而易举地影响人们的观影决定。

同时,今天的年轻人,面对学业、工作与社会的巨大压力,解压、娱乐成了观影的重要推动力。

“这一代观众最注重电影的娱乐性,但是我们有一个误解,觉得他们所要求的娱乐性就是粗俗。其实不是这样,要不怎么解释《战狼Ⅱ》与《红海行动》会有那么高的票房和那么庞大的观影人次。他们还是在追求正能量,在追求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是现在的观众选择性更多,更看重时间成本,所以电影好看才能留得住观众。”著名导演韩三平强调。

3

好莱坞式的电影工业仍需认真实践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工业的标杆。精致的画面与音效、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场面、大制作所带来的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享受,让世界范围内的观众为之痴迷。

虽然“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工业冲击猛烈,好莱坞电影日现颓势,但以严格的行业标准来进行电影制作,仍是很多中国电影人为实现电影强国梦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中国,大型电影公司拥有相当一部分责任,也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断探索主旋律影片与商业大片的有机结合。

“如何走市场,如何让观众看到新奇的一面?如果是一个旧故事,就需要旧瓶装新酒,需要有所创新。”于冬说。

而韩三平认为,“故事很重要,但人物形象更重要。好故事不一定有好的人物形象,但好电影留在观众心里的最终是某个形象。比如辛德勒与剪刀手爱德华,不管人物是真实还是虚拟,情感上都与观众共通。”

其次,在电影制作技术上,现在电影的工业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观众往往将对好莱坞的理解等同于大场面与大制作。

韩三平进一步解释,“不能把好莱坞电影简单理解为投资很高、制作很大,而是它的工业制作的性质和技术加工的程度要求很深,所以才会不同于电视剧,能带给上亿观众观赏性与更高层次的对艺术、生命的追求”。

目前,新片云集的电影市场最为观众所诟病的是拍摄“太假”。这种“假”,包括服装道具、演员表演、故事叙述、电影特效等各个方面。

面对这种局面,韩三平认为:“电影拍摄最重要的是真实,其真实性包括现实场景的真实与虚拟技术的真实。一部电影的真实性需要内容和技术的真实、统一。”

以强悍动作为特点的《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验证了“主旋律”也可以匹敌传统商业大片——实际上,“主旋律”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商业大片类型。如今,爱国、战争、动作、禁毒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铁骨柔情》(又名《血战罂花》)已顺利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拍摄许可证,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即将登上大银幕,令人期待。

影视投资顾问VX:LD1793579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