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據香港《明報》報道,《明報》創辦人、著名作家查良鏞(又名金庸)逝世,享年94歲。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1

一部百年武俠小說史,自還珠樓主以下,名家輩出,惟金庸名頭最盛、享譽最長,橫掃華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餘年間寫下15部作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聯中的14個字,正是他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還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劍》。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資料圖:金庸作品。唐鴨鴨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

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寫下去。

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瞭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開,做了一個筆名,《書劍恩仇錄》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作品一炮而紅。

此書成功之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廣州一家雜誌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的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內地。時至今日,即便你始終不曾看過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兩岸三地不斷被改編成的影視劇,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長的一個標誌。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翁美玲1983《射鵰英雄傳》飾黃蓉。來源:金鷹網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李若彤1995《神鵰俠侶》飾小龍女;1997《天龍八部》飾王語嫣。來源:金鷹網

雖然作家王朔曾批評金庸小說是現代社會四大俗之一(還包括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覺得這是一個壞的批評,他說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歡它。

確實如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受到了社會各階層讀者的歡迎,他曾獲得了兩岸三地最高領導人的接見,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愛。

1972年,《鹿鼎記》連載結束,金庸宣佈封筆時,不少讀者為之遺憾。

2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的一個書香世家。

海寧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進入近現代,査家還出現過實業家査濟民,教育家査良釗,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詩人查良錚(穆旦)。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而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

蔣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錢學森——金庸的表姐夫(蔣百里的女兒蔣英是“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功勳錢學森的妻子)

瓊瑤——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

……

在書香環境的薰陶下,金庸度過了安逸的童年時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3歲的金庸隨學校南下,開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沒有在戰亂的顛簸流離中頹喪。

15歲的時候,金庸和兩位同學一起合作,編了一本《獻給投考初中者》,根據招考的題目,做些模範答案給學生看,大概相當於今天《五年模擬三年高考》這類的參考書。這個書做得很成功,讓他們賺了很多的錢。

有人說,金庸是最會賺錢的文人俠客,這一點,金庸在中學時候就已頗顯鋒芒。而看起來溫和寬厚的金庸,年少時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學時,因不滿學校的某些行為,他寫文諷刺過訓導主任,也在大學時與訓導長爭辯過,結果便是遭遇了兩次被學校開除的命運。最慘的是第二次被開除後,因為沒有錢,他衣食都沒了著落。金庸向一位蔣姓表哥求助,才解決了生計問題。

3

作為武俠小說大家,這個身份或許是他享譽最盛的。而另一個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滅的標籤,便是報人,一個傑出的報人。

1947年,他進入上海《大公報》,從三千名投考者脫穎而出。第二年,《大公報》香港版創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歲。當時的香港與上海相比,並不發達,但金庸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節目中批評金庸武俠小說“那寫得什麼玩意”,他說俠義部分金庸自己沒一樣做得到,“不講真話、不做真事”。不過,作為報人金庸,他似乎並不是李敖所說的那般。

1959年,35歲的金庸創辦《明報》。他說:

“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事實真相告訴給讀者。”

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俠小說,幾乎也是以日更的節奏推進,數十年間無間斷。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電視劇《天龍八部》劇照

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奠定此生基業,30年時間,金庸將《明報》塑造成香港極具影響力的報紙。

而這份報紙開辦之初,只有六千份的發行量。在困難的時候,所有職員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說,“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來。”

4

金庸一生經歷極其豐富,獲頒榮銜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是一代傑出報人、是學者、是華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見證了上世紀中國無數重大歷史事件。

1972年,金庸封筆;1989年,《明報》創刊三十週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長職務;90年代,金庸將《明報》集團賣給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

金庸走了,但是他創造的武俠世界,曾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長。

斯人已逝,再回顧那些年看過的經典作品,才發現金庸就是我們的全部青春啊……

《書劍恩仇錄》

1955年,30歲的查良鏞以“金庸”的筆名,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從此踏上武俠小說的創作之路。

《書劍恩仇錄》也成為迄今為止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金庸小說。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1976年,TVB開拍首部金庸武俠名作《書劍恩仇錄》,鄭少秋一人分飾三角。此劇播出後席捲華語地區,鄭少秋從此成了首席武俠小生。

金庸迷都知道,香香公主才是金庸筆下的第一美女。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這部劇完全遵照原著,今天來看雖然拍攝簡陋,但總算是開創了無線金庸劇的先河。

《碧血劍》

1956年,《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全港人人爭讀,金庸名氣大漲。

這是金庸的第二部長篇,從“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展開,情節跌宕起伏,國恨家仇和兒女情長相互交織。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林家棟版《碧血劍》,這個版本進行了逆天改動,唯一的亮點就是江華演的金蛇郎君。

江華把夏雪宜的孤傲偏激和殘忍邪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不失鐵漢柔情,賦予了超越原著的魅力。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的第一部大長篇,眾多角色次第登場,層層遞進,暗藏伏筆。

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影響最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它在連載期間就風靡香港和東南亞,每天報紙一出來就被搶光。那時人們追金庸小說比如今追劇更瘋狂,看過一遍不過癮,又反覆看好幾遍。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黃日華、翁美玲版《射鵰英雄傳》

83版射鵰是首部引入內地的金庸劇,一播出就引起轟動,成為了最早的經典武俠劇,也讓很多不知道金庸是誰的人,開始關注金庸武俠。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倪匡說,黃蓉就是射鵰的全部靈魂。拍攝前,TVB花了一個月時間海選黃蓉,前來試鏡的美女很多,但都不盡如人意,直到翁美玲的出現……

翁美玲的黃蓉,嬌俏一笑,頓時春花失色。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翁姑娘紅顏早逝,多少人嘆惋失去了永遠的蓉兒……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在今天看來拍攝技術雖然簡陋,可無法掩蓋演員們的光芒,黃日華的郭靖、苗僑偉的楊康……他們對金庸人物的詮釋都很到位。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多年後成名的一些人,在這部劇裡還只是跑龍套的,比如周星馳、吳鎮宇、劉嘉玲、歐陽震華……可以說是史上最豪華的龍套陣容。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如今,當年看83版射鵰的觀眾如今大多已為人父母,當熟悉的音樂旋律響起,觀眾已經是他們的子女。

黃霑和顧嘉輝為這部劇創作的音樂,達到了武俠劇的音樂頂峰。

當羅文與甄妮的聲音響起,仍讓人聽得心潮澎湃,沉睡的武俠夢被重新喚醒。

音樂還在,但曾經的武俠夢早已伴隨著那個年代逝去了。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金庸先生於1959—1961年間創作的武俠小說,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當時金庸自己創辦了《明報》,但報紙銷量不佳,他於是在報紙上開始連載《神鵰俠侶》,之後《明報》一路暢銷。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劉德華、陳玉蓮版《神鵰俠侶》

1983年,《神鵰俠侶》在香港創造了空前的收視狂潮,也讓劉德華大紅大紫。

但這版神鵰最令金庸先生滿意的,是扮演小龍女的陳玉蓮。陳玉蓮天生自帶小龍女氣質,冰清玉潔,惹人憐愛。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倚天屠龍記》

連載完《神鵰俠侶》後,《明報》已經站穩了腳跟,成為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接著金庸開始寫《倚天屠龍記》,並用兩年時間為“射鵰三部曲”劃上了圓滿句號。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版《倚天屠龍記》

1978年的《倚天屠龍記》,是TVB的第二部金庸劇。當時趙雅芝剛獲得港姐最上鏡小姐,作為新人出演周芷若,憑藉這個角色一炮而紅。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鄭少秋不愧是俠士的不二人選,金庸先生還為他題字:熒屏俠士,颯颯英風,家洛無忌,入人夢中。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倚天屠龍記》是被翻拍最多的金庸作品之一,總的來說各版本各有千秋,若要說最理想的陣容:

蘇有朋的張無忌,黎姿的趙敏,周海媚的周芷若,邱淑貞的小昭……

這樣的組合,只能存在於劇迷的幻想裡了。

《雪山飛狐》

有人說,1991年孟飛主演的臺視版《雪山飛狐》,只用一首歌就秒殺其他版本了……

《連城訣》

相比於金庸很多作品中的恩仇和狹義,《連城訣》是比較另類的作品,講的是世道的險惡和人心的貪婪、醜陋。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俠客行》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詩叫《俠客行》,金庸的《俠客行》書名就是由李白的詩而來,並且小說的故事也和這首詩密切相關。

它不僅僅講的是俠義江湖,也融入了金庸對生命、人性的看法。

1989年,梁朝偉出演了他在TVB的最後一部戲《俠客行》。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此後他轉戰大熒幕,這才有了後來的影帝梁朝偉。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金庸的巔峰之作,從1963年開始連載,整整寫了4年。

這期間還有一段趣聞:金庸去歐洲一個月,讓倪匡暫時代筆,並囑咐他千萬別把裡面的人寫死了。

倪匡不喜歡阿紫這個人物,又不能讓她死,就把她的眼睛寫瞎了。

金庸回來怒了,倪匡耍賴說: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梁家仁版《天龍八部》

80年代初,TVB集中人力物力開拍《天龍八部》,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版本無論是主角還是綠葉都光芒四射。

當時的黃日華還不是喬峰,而是小和尚虛竹。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1997年,TVB再次翻拍《天龍八部》,也叫“97版天龍”,創造了那年的亞洲收視率第一。兩年後它引入內地,所向披靡,出現了18個地方電視臺黃金檔搶播的驚人盛況。

這麼說吧,那時候你打開電視,無論哪個臺幾乎都在播這部劇。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屬於金庸後期作品,小說沒有時代背景,卻有很強的象徵寓意。

徐克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裡任我行對令狐沖說: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這句臺詞,也是對原著小說的一種解讀。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周潤發、陳秀珠版《笑傲江湖》

你可能不知道,周潤發在小馬哥之前曾演過令狐沖,那也是電視劇史上第一部《笑傲江湖》。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人物,尤其是男女主角總能捧紅演員,唯獨令狐沖這個角色,讓無數男星競折腰。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這話也包括周潤發。發哥夠英俊,但終究不適合古裝扮相,相反那個風衣白圍巾的上海許文強更令人著迷。

英俊聰慧,瀟灑不羈,痴情忠孝……金庸小說裡無數男主角的優點,似乎都能在令狐沖身上找到。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呂頌賢、梁佩玲版《笑傲江湖》

而呂頌賢的令狐沖也很貼合原著,無論是扮相還是演技都無可挑剔。

《鹿鼎記》

1972年9月,金庸在完成《鹿鼎記》後決定封筆,不再創作武俠小說。

《鹿鼎記》是金庸作品中篇幅最長、出場人物最多的一部,被倪匡稱為“金庸第一書”。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梁朝偉版《鹿鼎記》

上世紀80年代初,鬼馬喜劇風靡全港,梁朝偉憑藉《鹿鼎記》中又痞又壞的韋小寶一炮而紅。

當時,香港坊間有句“無人不識韋小寶”,就連梁朝偉走在街上都會被人認出來:快看,韋小寶!初出茅廬的梁朝偉,耍滑頭、拍馬屁、追女仔,把古靈精怪的韋小寶演得活靈活現。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金庸也稱讚,梁朝偉的韋小寶是我最滿意的。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陳小春版《鹿鼎記》

韋小寶這個角色,梁朝偉、張衛健、周星馳、黃曉明等都演過,但很多觀眾最喜歡的,還是陳小春的版本。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小寶之前,陳小春已經憑藉《古惑仔》的“山雞哥”走紅。聰明、圓滑、雅痞、義氣、花心……此後觀眾對陳小春的印象不是山雞,就是韋小寶。

金庸的小說不僅是電視劇改編的大熱門,也是電影改編的寵兒,請伴著音樂看經典鏡頭: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的水中豪飲。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的馬上回眸。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的古琴合奏。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的盛世美顏。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東成西就》的搞笑,《東邪西毒》的深情……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時光固然帶著情懷和濾鏡,以至於我們給過去的作品加分。

然而時間也是一張濾網,是經典還是糟粕,時間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經典,多少年後都會被人討論和懷念。

翻拍或許可以再出經典,但世上卻不會再有第二個金庸。


江湖再無金大俠,只剩滄海一聲笑


古龍(左一)和金庸(右二)罕見同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曾在17年間裡,寫了15部長篇武俠小說,這14個字也是對他的一個總結。

如果你把這些作品連在一起看,你會發現那是一個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的俠義江湖,一個浪漫繽紛的金庸宇宙,它甚至比美國的漫威宇宙還要精彩。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

金庸說: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先生還真是鬧了好大一場快意人生啊,半世逍遙,刀光劍影,滿地繁華。

如今先生離去,你我就此別過,江湖遠,劍影長,帶走的是一段關於江湖的傳說,帶不走的卻是所有人關於武俠世界最美好的夢。

有人說:活著的時候,讀者就以億來計算的作家,古今中外僅此一人,就是金庸。

在完成了一次次謝幕後,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金庸走了,但他創造的武俠江湖還在,再見,金大俠,英雄此去,後會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