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將平安簡介 平安人物結局

這裡說的平安,不是中國好聲音裡的那個平安,而是明朝初年著名武將。平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輔佐朱元璋開創大明江山。建文帝繼位之後,發生靖難之役,平安是中央軍中著名武將,率軍抵抗朱棣帶領的燕軍。

平安,生年不詳,安徽滁州人氏,小字保兒,生父是明朝早年戰將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養父是朱元璋。

早些年的時候,平安與其父曾經跟隨朱元璋大軍出塞作戰。平定後來在跟隨大將常遇春攻打元朝都城的時候戰死,平安於是繼任了平定濟寧衛指揮僉事的職位。雖然後世常有人言朱元璋一手“狡兔死走狗烹”玩的十分之溜,但是對於自己的幾個養子還是不錯的。

平安在繼任指揮僉事的職位之後,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歷任任密雲指揮使,右軍都督僉事的職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與心腹大臣商議推行削藩政策,削弱諸侯王的權利,以增強中央的統治。歷史上不止明朝一個分封諸侯王的國家,推行削藩政策的也不止朱允炆這一個人。

西漢漢景帝曾經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最終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發生。與漢景帝不同,漢武帝繼位之後,同樣展開削藩的腳步,不過別人實行的是“推恩令”,一步步弱化藩王的權利,最終成功加強中央集權。如今建文帝也有了削藩的想法,西漢時兩種削藩政策,應該是他最好的借鑑。但是建文帝放棄了漢武帝的做法,而是採用了與漢景帝差不多的策略。他直接來硬的,自然會引發強烈反彈。

明朝武將平安簡介 平安人物結局

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中央政權,開啟建文帝一朝著名的靖難之役。平安當時作為中央政府的將領,在燕王反抗最初,就作為列將跟隨大將耿炳文前往征討燕國。耿炳文被朱棣打敗之後,建文帝將其召回,更換主將。由黃子澄推薦的李景隆封為大將軍,接手了耿炳文的軍隊。原本為列將的平安,被李景隆任命為先鋒。

建文二年,朱棣領導的燕軍和平安在白溝河遭遇。朱棣輕視平安,認為平安不足為慮。第一天的戰鬥,的確以燕軍勝利告終。但是等到第二天的時候,局勢卻瞬間逆轉。平安連敗朱棣底下兩員大將,朱棣親自上陣也差點被他傷著,後來還是朱高煦領兵來救,才得以逃脫。

李景隆敗走濟南之後,燕軍圍攻濟南,平安率軍駐紮在單家橋抵抗。不僅成功抵擋住了燕軍的進攻,而且還給燕軍造成了不小的傷害,最終敗走。

建文三年到建文四年年初,平安帶領的軍隊始終給朱棣率領的燕軍帶來很大的影響。平安一部與燕軍遭遇,往往能獲勝,使得燕軍不敵敗走,為中央軍立下大功。不過可惜的是,整個戰場的局勢不是平安一個小小的武將所能扭轉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軍越發頹喪,而燕軍卻雄心勃勃。等到朱棣出其不意,繞過山東等地,直接攻打南京之時,南京被攻破,這場維持了三年的戰役,這才算結束。

在戰爭中,平安被朱棣俘虜。朱棣因為欣賞平安的軍事才華,對其招降,平安最終加入了這個陣營。他後來被朱棣為北平都指揮使,不久又進升為行後府都督僉事。

等到永樂七年的時候,朱棣巡視北平,翻閱到注有平安姓名的奏章之時,順口來了句:“平保兒尚在耶?”平安聽說之後,十分識趣的自殺了。平安死之後,其都指揮室的俸祿被明成祖給了他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