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中日關係從競爭走向合作

轉發在《人民中國》公眾號上發的文章。

陳言 人民中國 昨天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

2018年10月25日,一陣大風讓北京再現秋高氣爽,相隔7年天安門廣場華燈柱上,中日兩國國旗懸掛了起來。

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問中國。邁出這一步,日本用了7年時間。

日本媒體在過去7年時間裡,特別是2012年12月安倍晉三成為日本首相以後,所描述的其對華外交,使用最多的一個詞便是“牽制中國”。不論安倍走到哪個國家,也不論安倍是否說了和中國有關的話,日本媒體一概解釋為安倍首相的用意在於牽制中國。

有一個結果是人們能夠看得很清楚的。韓國的經濟規模相當於日本的三分之一,但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一年2800億美元,而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勉強維持在3000億美元的程度上。過去7年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不斷提升並走向成熟的7年,但日本一味地牽制中國,非但沒有阻礙中國的發展,反而讓日本經濟沒有順暢地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安倍來到中國後,向中國方面表達的第一個意願是,讓兩國關係“從競爭走向協調”。這是日方要徹底改變中日關係的重要信號。

有了從競爭轉向協調的意願,人們看到了中日經濟交往在今後走向正常的希望。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

10月12日,第一屆中日智能網聯汽車官民論壇在日本東京舉辦

安倍訪華期間,26日中日企業在發電站的建設、下一代汽車的開發、氫氣及液化天然氣等能源上籤署了一系列的備忘錄,協調的範圍非常的寬闊。其中,野村證券持股公司與中國投資基金共建的基金,其規模在1000億日元(約10億美元)以上,不僅中日之間有較多的投資項目,還有在第三國展開合作,如中日在泰國共同開發智慧城市等。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日創新領域的交流開始正式進入討論範圍,中日決定設立“中日技術革新合作對話”。中日在貨幣交換方面,也相隔5年重新進行了探討,規模應該比2013年中斷的要高出10倍以上,從那時的3000萬美元,一下子增加到3億到4億美元。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

2017年11月8日,在日本東京,工作人員為觀眾展示日本都科摩公司與中國華為公司共同研發的5G設備。(新華社)

筆者注意到,過去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往往能夠和中國簽訂100億美元左右的項目備忘錄,安倍此次訪華,從26日的備忘錄情況看,金額在180億美元上下,比德國高出了將近1倍,比較符合日本的經濟規模。默克爾在過去7年到8年時間裡,幾乎每年來中國,每年和中國籤規模巨大的合作項目。日本在過去7年裡,過分強調牽制中國,失去了大量的商業合作機會。安倍是否會在今後每年來中國正式訪問,真正實現他表述的讓日中關係從競爭走向協調,還有待觀察。

一方面,中日兩國都堅持自由貿易原則,與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有著巨大的不同。中日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眾多的合作機會。中國有投資的資本及技術,有大量人力資源;日本有項目管理的經驗,有與當地合作的成功模式。中日能在“一帶一路”,換句話說在第三方國家有合作的巨大機會。在國內,中日兩國共同面臨著老齡化等問題,中日走向協調應是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日本近年來在東海、南海及臺灣問題上牽制中國的動作頻繁,通過印太戰略包圍中國,這也是日本媒體反覆報道的內容。

競爭與協調,中日之間到底是競爭(牽制中國)為主,還是協調(在中日之間,第三方國家實現全面合作)為重,安倍27日回日本後,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