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與歷史相比,未來更大

在2018年10月中旬舉辦的北京—東京論壇上,日本前駐法國大使小倉和夫在祝酒時用中國成語“欣欣向榮”來比喻中日關係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句祝酒詞,也反映了日本有識之士對中日友好關係的熱切期盼。

經歷了近十年的“冰凍期”,中日關係終於在2018年峰迴路轉。5月上旬,李克強總理訪日;10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這是七年來日本首相首次對華進行正式訪問。有評論稱,中日恢復高層互訪,就如同按下了兩國關係重新向好的“重啟鍵”,這個比喻,恰如其分。

安倍首相訪華,在時間上有三個“巧合”。一個巧合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另一個巧合是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第三個巧合就是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全球格局發生了新變化的大背景。

說是“巧合”,其實不過是作者為使文章增色進行的渲染而已,正如英國詩人蒲柏所說,一切的偶然,都是註定的必然。安倍訪華,中日關係回暖,背後都是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必然邏輯。

40多年前,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田中角榮、福田糾夫等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結束了戰後兩國不友好、不往來的局面,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把中日關係拉回到和平與合作的軌道上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不僅是對亞洲和世界和平的貢獻,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約》簽訂兩個月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正式開啟。

40年來,中日兩國的貿易額從1978年的40多億美元,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億美元,人員往來也從幾萬人次增加到今天的超千萬人次。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為建立新時期中日關係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中國的改革開放就不會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就難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樣,沒有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也無法成為日本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

安倍訪華正趕上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來,藉口“美國優先”,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大搞單邊主義,對現有多邊合作框架和國際經濟秩序以及國際關係都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傷害。中國要在40年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必須堅定地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而日本以原料進口、加工製造和出口為特色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它更加不能接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

儘管由於領土和歷史問題,中日雙方齟齬不斷,但與反全球化潮流和貿易保護主義給國際秩序帶來的威脅相比,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和未來相比,孰輕孰重,中日兩國民眾和政府都能看得清楚。這才是安倍訪華,中日關係回暖得以實現的真正原因。

中日關係出現轉機,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日本,都是難得的機遇,雙方都應該有所作為,力爭讓中日關係儘快走出低谷,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來。理解改善中日關係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第一,中日關係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中國和日本同為亞洲的重要國家,又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在亞太和世界事務中共同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樣體量的兩個國家如果採取對抗的態度,不僅會影響亞洲和諧安寧,也會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此,處理好中日關係十分重要,其意義已遠超雙邊的範疇。

第二,互惠共贏,前景廣闊。一旦雙方由競爭對手轉變為更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場與技術優勢互補的基礎上,開拓更加廣泛的合作領域,如第三方市場合作。中國有強大的加工、製造能力,日本有先進的管理能力和科學技術,一旦在國際市場相遇,競爭不可避免。如果一味針尖對麥芒,勢必兩敗俱傷,不僅使雙方企業受損,還會降低服務水平和質量。此次安倍來華,帶來了由商界領袖組成的龐大的代表團,還將出席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這說明雙方對此還有共識。

第三,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體制和世貿組織規則。近兩年來,美國一邊在國際事務中“退群”,一邊推行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僅給現有的國際貿易秩序帶來衝擊,對中國和日本的利益造成傷害,還嚴重擾亂了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中國和日本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受益者和維護者,完全有理由聯起手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通過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與多邊機制,共同建立和維護開放型的世界經濟體制。

第四,中日之間有著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也有過戰爭帶來的慘痛教訓,兩國關係既複雜又特殊,不能指望永遠是一帆風順的態勢,雙方要以更長遠的目光和更寬廣的胸懷來看待中日關係,以理性和現實的態度處理問題,不被情緒裹挾,不被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所羈絆。只有如此,才能推動中日關係發展到新的階段,增進兩國人民的福祉,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

畢竟,與歷史相比,未來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