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綠樹遮陰蔽日,陽光透過樹枝,在泥土上留下了好看的影子。樹林裡,有用廢舊輪胎做成的鞦韆、攀援網,三三兩兩的吊床,是與自然親近的氣息。10月13日,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在幸福老人村舉行,一座藏在涵養林與幸福老人村的園區之間,叫做“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的地方同時對外開放。

《幸福拍手歌》、T臺秀、慶生會等,不管是臺上表演的老人還是臺下觀看的老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剝毛豆大賽”是蝸牛文化節裡一個有意思的項目。“3、2、1!”一聲令下,300位老人和120個孩子一起比賽剝毛豆,這些老人都來自堰涇村,其中有將近200位已經70歲以上。老人跟孩子組成的團隊,剝起毛豆來,其樂融融。現場不僅評出“最快獎”,還有獎勵“最慢”的“蝸牛獎”。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據介紹,鄉村文化營將打造成為一個代際學習空間。所謂“代際學習”,是希望不同輩分的老人和幼童在一起“學習”,孩子與老爺爺老奶奶一起搞形式多樣的活動。但據瞭解,目前在市郊,這樣的代際學習空間幾乎沒有。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對此,幸福老人村創始人蔣秋豔談了對於項目設計的一些設想:“老人村可能會有這樣的一些優勢去做探索,過去兩年,我們是在盤活了閒置宅基地基礎上,讓農村老人可以在熟悉的地方用熟悉的生活方式,享受專門的養老照護,不少公益項目的開展,吸引了很多學校、幼兒園孩子和學生的參與。在鄉村文化營,我們希望探索一些不一樣的方式,比如,開設爺爺奶奶一堂課等,在相互陪伴的同時,可以挖掘和傳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和孝文化,也植入一些有意思的鄉村田園體驗。”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在蝸牛文化節上,誕生了名作“蝸牛寶貝”的公益品牌。它的亮點旨在探索公益發展的可持續性。幸福老人村創始人之一薛敏說:“蝸牛是我們想要打造的品牌卡通形象,代表了我們所向往的鄉村慢生活,養老慢時光,也代表著老人與幼童,以及所有需要被關愛的弱勢群體,在慢時光中感受溫暖。在鄉村慢時光中,幸福地變老,這是我們所倡導的鄉村養老精神。”



葉榭鎮首屆蝸牛文化節舉行,“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同時開放

紅色驛站黨建特色服務點在鄉村文化營揭牌時也同時落成,5家本地黨組織參與共建並舉行了授牌儀式,包括幸福老人村所在的堰涇村村委會、中心醫院、國網上海松江供電公司、葉榭學校和松林公司等。紅色驛站是在黨建引領下,以葉榭堰涇長者照護之家黨支部為基礎,實現黨建資源在鄉村養老、公益和文化等方面的參與和共享。今後,還將團結更多力量積極參與,與鄉村自治和社區營造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