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仁里村:道路建設破除窮困「魔咒」

農村天地寬 路通幸福來

——錦屏縣彥洞鄉仁裡村道路交通建設走筆

“背靠山,懷抱山,兩頭扁擔挑著山;火塘當棉襖,紅薯蘿蔔吃到老,不通公路不通電,買斤油鹽走半天。”這句民諺是錦屏縣高坡彥洞六七十年代的真實寫照,而仁裡村卻是彥洞鄉最偏遠貧窮的村寨之一,由於不通公路,散居在大山裡的群眾求學、就醫、出行極大不便,生產生活步履維艱。

錦屏仁裡村:道路建設破除窮困“魔咒”

村民在勞作

“嘀!嘀嘀!”第一輛麵包車駛入仁裡村大寨,通路啦!村民們站在村口歡呼跳躍,遠眺越山繞嶺的“長蛇”游出山外。2014年是值得仁裡村永遠銘記的一年,彥洞至仁裡的通村公路全面硬化竣工,解決沿途仁裡、救民兩村周圍13個自然寨2300多名群眾行路難,結束了仁裡不通硬化公路的歷史,告別了“交通靠走”的悲催過去。

彥洞鄉是錦屏縣的三個極貧鄉鎮之一,而仁裡村又是彥洞鄉的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都是貧窮、偏遠、落後的代名詞。仁裡村距彥洞鄉12.6公里,距錦屏縣城50.6公里,平均海拔在950米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錦屏西藏”。該村下轄四個自然寨,總人口有245戶108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135戶50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7%,居民零星分散,生產生活條件嚴重滯後,多數群眾的收入在貧困線以下。

“沒通公路以前,村民們到彥洞趕集都得步行十多公里的山路,來回一趟得走半天,就別說攜帶貨物了,現在僅需三十分鐘就能到達。”仁裡村村民吳祖林感慨家鄉鉅變的同時更是激動不已,“想不到真有這麼一天,厚實的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門口!”

2017下半年,貴州省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正式打響,在各級政府、幫扶單位錦屏縣林業局、駐村幹部、村組幹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仁裡村下轄的舊王、登類、歸樂三個自然寨的通組公路硬化工程全面竣工,總長2.9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修到家門口,生產便道2.15公里延伸到田間地頭。

錦屏仁裡村:道路建設破除窮困“魔咒”

仁裡村通村公路

今年該村因地制宜,打出一套產業“組合拳”,種植油茶68畝、薏仁米120多畝、“七月一枝花”40多畝……“該地區山高坡陡,但森林資源豐富,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方式。2018年我們主打油茶和楠竹產業,同時種植精果林、中草藥及冷涼蔬菜,尋找一條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增收路徑。”“第一書記”龍學為始終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物質、條件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智力、志氣上的貧窮。”

“我們村盛產楠竹,我想加工些竹製品,運到外面去銷售。”歸樂寨返鄉創業青年宋通寶對他的事業規劃很有信心,“明年我的加工廠預計就能生產運營,若效益好,我願意帶領鄉親們一起幹!”

“路修通後,解決了群眾出行難,更便於生產勞作。只要我們種得出、養得出,就不愁運不出去!什麼產業發展規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仁裡村黨支部書記徐文彬告訴筆者,雖然減貧摘帽的任務艱鉅,但公路修通後,幹群的脫貧致富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了。

錦屏仁裡村:道路建設破除窮困“魔咒”

仁裡村通村公路

路通百通。如今的仁裡村村容寨貌煥然一新,樓房蓋起來,風雨橋、議事長廊掩映寨中,村裡還有了公共停車場,光纖網絡也通到大寨,基本實現了“走路不溼鞋,吃水不用抬,住在新農村,上網用wifi”。與此同時,小型養豬場、薏仁米酒廠、楠竹加工廠也陸續建起來,一幅幅村美民樂產業興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鋪開。

鄉村天地寬,路通幸福來。之於仁裡,“通村路”是希望之路,“通組路”是幸福之路,它們將承載著仁裡村一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