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戒尺进课堂”,如果推而广之,你可愿意?

近日,安溪第十九中学在学校礼堂举行戒尺授尺仪式,全校6个班级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

此举并非孤立,早在今年的4月份,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就启动“让戒尺进课堂”活动,36把戒尺分别进入该校一至六年级的36个班级。

在4月份,针对大竹县第二小学的做法,中国教育报微信曾在网上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近8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4%支持戒尺进课堂,41%的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教师的惩戒权。

安溪“戒尺进课堂”,如果推而广之,你可愿意?

为何戒尺要进课堂

先来看看“戒尺”这个名字吧,“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

戒尺的首要作用不是“打”,而是对学生的震慑作用。就如:刘墉的孙子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样,因为畏惧而收敛自己的行为。

正如安溪第十九中学校长所说;“让戒尺进入课堂,通过发挥戒尺的惩戒作用和威慑作用,帮助学生纠正或改正学习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阳光做人、健康成长”。

所以,戒尺进课堂,应该是对管理的一种辅助,为了增加教师德惩戒权,并非为了打人!

安溪“戒尺进课堂”,如果推而广之,你可愿意?

如何让家长放心

在调查中有53%的网友支持对教师惩戒权加以规范。由此可见,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

在制定具体措施之前,应该让家长们充分参与其中,首先表明这样做的意义,让家长能够接受。

然后一起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什么情况下能用戒尺,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具体各情形要打几下。

实施时,可以提前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同意,同时,实施时应该有第三者见证,最好做到“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实施后,对于被惩戒的学生,应该注意观察,是否要进行心理开导。

安溪“戒尺进课堂”,如果推而广之,你可愿意?

一个原则

戒尺的目的绝不是打,只是惩戒和威慑!如果打能够打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简单了!能不用,就不用。就把它摆在那里,向学生表明一种态度:不好学习,是会受到惩罚的!

处理好三者关系

当前赏识教育大行其道,对学生的保护越来越多;而教师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少,受到批评和处分的教师越来越多,想管又不敢管的越来越多。

让戒尺走进课堂,只是赋予老师惩罚权的一个缩影,这种方式有必要得到法律的规范。把这种做法放在当前学生累,家长累,教师累的大环境中,希望能够引起一系列良性互动,引发更多的理念和措施,处理好三者关系,让三者都满意。

安溪“戒尺进课堂”,如果推而广之,你可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