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智慧城市的可感知、可信賴、可獲得

作者:張曉峰 管理學博士、“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734

現在新型智慧城市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為中心。智慧可感知、可信賴、可獲得。除了技術智慧驅動之外,還會疊加很多新驅動,比如信用驅動、民生驅動。現在免押金租賃入住以及騎行,用於更多的時空和場景,讓每個人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讓我們基於大量的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我們看到互聯網20多年發展帶來最大的推動以及感知最深刻的方面,可能來自移動支付。如果沒有移動支付,有可能沒有電商及與商家的連接,也沒有水電氣的公共服務(繳費),也不可能用共享經濟的方式騎行以及網約車。移動支付並不是信用,但基於信用,芝麻信用有一句話,因為信用,所以簡單。我們感知到信用帶來的便利,租雨傘和充電器到某個場所住宿。辦理入住的時間不會大於5分鐘,離開的時間不會少於3分鐘,現在離店的時間只有18秒。新型的智慧城市一定可感知、可獲得,而且有多元的元素疊加,其中重要元素是信用。

新型智慧城市柔性化和協同化。柔性化分兩個層次,個性化和動態調試及可迭代性。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過程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化,第二階段是互聯網化。我們知道很多數據沒有互聯網化,也沒有被連接起來,很難談所謂的融合及協同效應。第三階段是智能化,智能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應用未來會有更多空間。第四階段是智慧化,現在往往盯著智慧化,從智慧化入手。現在多層次、個性化及參差不齊的過程也尤其需要在大框架上有前瞻性,又要保持個性化的安排及動態調整。

協同化。未來的社會不管是互聯網+還是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鄉村結合,核心點就是協同化。深度融合、深度連接是互聯網+的2.0乃至3.0層次上非常重要的問題。只有互聯互通共享才能形成新合作模式與運營模式,打開新的發展空間,才有可能擁抱新生活和未來,才有可能擁抱協同時代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