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青州市博物館龍興寺窖藏造像整理現場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北朝佛像殘破狀況


1996年秋,益都師範擴建的新操場工程動工了。每天早晨,我都要到工地上去走一走。因為工地離我的宿舍很近,開窗就能見到,走動走動,也算是晨運。當然,主要的,還是去察看會不會有奇蹟出現。我這種毫不引人注意的散步,卻出現了跟隨者,幾天後,在我背後的跟隨者愈來愈多。這不禁引起了我的警覺,跟隨者決不是出於什麼好奇心,而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

記得1981年冬天,我帶人到城東黃樓鎮遲家莊去普查興國寺故址,在彌河岸邊運回一車的石造像殘塊和一件完整的東漢時期石羊,消息不脛而走,一些想要挖寶發財的所謂“特殊的文物愛好者”,聞風而至。他們到了遲家莊村,利用地裡齊人高的玉米作為掩護,瘋狂地用鋼釺鐵鍁在地裡亂掘。

就這樣,興國寺遺址以及遺址周圍土地幾乎全被深翻了一遍,

那些在地下沉睡千年的造像,不論殘碎,不論大小,被盜掘一空。經過拼對、修補後,很快就在香港古董交易市場上露面。

青州佛像之謎


現在,他們不知又從什麼地方鑽了出來,注視著我在工地上的一舉一動。他們是要在我的足跡中,找到“財源”,又一次圓他們發財的美夢。我只要俯下身去,撿些碎磚殘瓦察看一下,他們照樣也去撿些磚瓦看看;我看到推土機推出的泥土顏色有些變化,撥動撥動,看是否夾雜著什麼遺存,他們也跟著去翻,還記住這處地點。

於是,工地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我跟在推土機後面,那些“特殊的文物愛好者”跟在我的後面,雖然相隔一段距離。有時,我不在,他們照常跟在推土機後面,不時地也撿些磚瓦石塊看看。哪怕到了晚上,只要推土工作不停,這些人就跟著推土機,遲遲不願離去。

一個多星期以後,操場的地面大部分被推平了,也正在此時,場地西北角還真的推出了幾塊殘石造像,大小都有;不久,又挖出了佛像的一雙跣足,一隻佛的手掌,磚瓦殘件也多了起來。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魏晚期 彩繪佛立像


根據這些跡象分析,無疑的,此處應是一處古代寺院遺址,再從地望觀察,很有可能就是我尋找已久的龍興寺遺址。天哪,真能讓我如願以償嗎!

10月5日早晨,王華慶館長到操場工地散步,在西北角,他發現推土機翻出的泥土土色與別處不同,就趕來告訴我。

本來,操場地面已經平整了,卻不時地被那些“特殊的文物愛好者”又挖得坑坑窪窪,在場地的東邊露出一個近似圓形的凹坑,一種與別處顏色不同的泥土散在周圍。

我們一同到了圓坑邊上,看到地面散開的都是五花土。這種五花土通常作為墓壙或窖穴回填的泥土。因為深挖墓壙或窖穴時,一般要往下挖掉幾層不同顏色的土層,待回填時,已挖出的各層泥土相互疊壓混雜成為五花土,就與表層的土壤顏色不同了。

地面上,圓坑周圍五花土範圍很廣,經分析,都是從這圓坑向外散佈的。而這圓坑,並不太像圓形,又帶點方形。這是個什麼坑呢?會不會是個盜洞?也許是職業的敏感性,我首先想到的是盜洞。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魏晚期 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


我從事田野考古已經三十多年了,不知遇到過多少次特殊情況和現象,卻沒有見過在古城邊古剎遺址內出現一個孤單單的大盜洞。如果確是在佛教寺院遺址內,那麼,能在地下盜些什麼有價值的埋藏呢?

這個跡象值得重視,很快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館內領導,馬上又同師範學校取得聯繫,告訴他們發現了可疑的盜洞,有必要進行發掘。同時,向上級作了彙報。隨後,我組織館內曾經參加過考古發掘的莊明軍、楊華勝和劉華國來到現場,向他們說明情況,第一步是要找準這個可疑的圓坑範圍,然後,試掘一下,看看是不是我所懷疑的盜洞。

嚴格地說,這個圓坑與盜洞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坑口挖得比較規整,坑壁也光直,不像盜洞那樣粗率。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口沒有打成的廢井。我們用了整整一個上午,往下挖了不足3米深,大家已累得氣喘吁吁了。就在這時,在坑下的莊明軍突然喊了起來:“有佛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魏晚期 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


這句話把大家都驚住了,誰能想到下面埋著佛像。我更是激動,發現佛像正是寺院遺址最重要的實證。我的眼睛有點溼潤了。為了掩飾內心的激動,我掏出香菸,狠狠地了幾口, 一方面叫大家暫不聲張,免得惹起周圍人們的注意。沉默了一會兒,我叫莊明軍先上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明顯地露出無法掩藏的興奮神情。

工地上的人本來就不少,莊明軍在坑下也不止叫喊一聲,耳尖的人早已聽到了。用不著打招呼,自然地一個又一個地圍攏來。為了保護好現場,不妨礙我們的繼續發掘清理工作,館內及時調來了保衛人員,臨時拉繩圈地,疏導了人群,工地漸漸恢復了平靜。

後來我們知道,村民曾在這裡打井,不斷地挖出造像碎塊,而且大大小小往下愈挖愈多,他們感到太費勁,便轉移到別處,留下了這個井坑。我原稱它為盜洞,弄清情況後就改稱為廢井坑。他們只挖了2米多深,挖碎了一些造像,我們挖到3米深處,便發現了較完整的石造像。莊明軍說,坑內的造像是疊壓放置的,目前還沒有挖到坑底,不知疊放有多高。幸虧這口井打在堆放造像的邊緣,否則,砸壞的造像就更多了。照莊明軍的說法,可以肯定這些造像是有意埋藏的。這是一處佛教造像窖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魏晚期 貼金彩繪菩薩立像


下午,我們挖到窖藏坑底,距地面有3.5米深,暴露出造像的一小角,疊放約1米高。窖藏究竟有多大?窖藏內除了造像,還會有什麼?這處窖藏是什麼時代開挖的?……一系列問題都是未知數。我們必須很快做出發掘方案,再次向市裡彙報,因為,這還牽涉到師範學校修建操場的用地問題。

市裡同意我們作搶救性試掘,並報山東省文物局,同時轉報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成立一個領導小組,王萬里副館長負責工地安全保衛,姜建成副館長負責後勤和造像收藏,我則負責全部發掘工作,莊明軍、楊華勝和劉華國都參加進來。

廢井挖開了,造像暴露了,作為搶救性試掘,下一步工作怎樣進行?如果從井口向四周挖開去,像大開膛似的取走造像,又快又省事。但是,這是違反田野考古操作規程的。即使是搶救性的發掘,也要取得完整的資料,以備以後的研究。現在地面後期堆積的1米多厚的土層要及時清除,窖藏範圍需用洛陽鏟探明,地層情況要弄清楚,工地要加強安全保護。搶救要求快捷,但是,也決不能粗率從事,應該在保護遺存遺蹟的基礎下,進行有序的發掘和清理。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東魏-北齊 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


經過討論,我們決定:請山東省考古研究所駐臨淄文物工作站支援兩名探工;請當地風景區派出所支援幹警,並且聯繫駐地解放軍某部,請他們也調派戰士來支援發掘工地的安全保護。博物館則抽調兩名保衛人員全天死守工地。這樣,工地得到安全保證,鑽探工作也能迅速開展。

10月7日一早,派出所的幹警來了,部隊派來15名戰士,臨淄工作站支援的探工,也匆匆趕來了。各就各位,戰士們同發掘人員開始清除井口四周的填土,雖然沒有推土機,揹筐、擔擔,穿梭往來,緊張而有序,效率也很高。

我向兩位探工介紹了工地情況,他們一邊一個從井口南北分別向外鑽探。南邊向外探出1.5米左右,找到了窖的邊沿;北邊向外探出4米,也找到了邊沿,南北兩邊(加上井口南北寬1.5)相距7米。接著,他們從井口東西向外鑽探。

我對探工說,如果鑽探深度打到2.5米,仍是填土,就停止往下探,因為再往下鑽可能鑽到造像上。東西兩側探出3米遠時,坑內土質仍然沒有改變。我要求繼續向外鑽探。探工們滿頭大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在3米以外又下鏟了。他們很清楚,不探出窖藏的範圍,沒有了發掘範圍的限制,也就無法規劃發掘。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彩繪佛立像


不久,西邊在3.5米處打出生土,已到窖邊,而東邊探出的還是五花土,直到4.5米外,才見到生土東西兩邊(加上井口東西寬1米)竟有9米。天哪,這個窖藏面積達60多平方米!

挖這麼大的窖藏,一般寺院難以承受,只有較大的寺院,才有可能。我認為這座寺院就是龍興寺,便將這次發掘項目,定名為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可巧,省文物局來了電話,說國家文物局批准搶救發掘,並確定發掘隊由我領隊。

前幾年,村民廢棄這口井,填土時沒有破壞井壁,我們發掘時,也沒有擾亂,因此,井壁暴露的土層情況,相當清楚。在生土層的上部疊壓著三層土層:

第一層 (最上層) 是現代耕土層,厚30釐米(已被挖掉)。

第二層 (中層) 是黃土層,厚50釐米左右,屬於明初建藩時增築青州城城牆留下的痕跡。

第三層是淺灰土層,厚15——45釐米,為金元時期堆積,夾有北宋時期瓷器殘片。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佛立像


據此分析,這個窖藏埋藏時間,應在北宋晚年或在金初。正式發掘前,還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就是清除地面和窖穴內的填土。單是穴內填土就需取走150立方米,加上地面的堆積土,數量不小。每天依靠十幾個人一筐一筐地抬,何時才能完成?最後還是動用挖土機,僅一天時間,就都全部清除了。自從我們向上級報告師範學校擴建的操場上發現了造像窖藏,青州市的領導和附近的群眾,便絡繹不絕地來到發掘現場。圍觀的人天天增加,我們不得不在窖藏四周10米以外再築起一道護欄。

正式發掘窖藏的先期工作都完成了。我坐在窖邊的土堆上考慮發掘方案。田野考古,不能僅僅侷限於發掘工作本身,還要為以後在室內整理資料、分析和研究創造有利條件。這麼大規模的造像窖藏,我是第一次遇到,工作一定要做得完善、妥當,不能因為第一次,造成人為的損失。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彩繪佛立像


曾經有人建議,採用大開膛的辦法,全面揭開,把窖內文物全部暴露出來,再一件件加以清理。這個辦法看似簡便,卻不符合實際操作,而且我們發掘人員不多,全面揭開,容易顧此失彼,資料記錄不全。何況這一帶人來人往,文物全部暴露,非常不安全。再者,窖內文物全部暴露,日曬雨淋,怎麼行?在窖上搭個大棚加以保護,經費困難,也無此必要。目前,窖藏內造像放置情況不明,是否還有其他文物,也不清楚。貿然大開膛,無疑是一種“挖寶”行為,將會失去多少可貴的考古資料,無法估計,以後是根本難以補救的。

我考慮的是分塊發掘法,把整個窖藏劃分幾塊,像切蛋糕似的,發掘一塊清理一塊,按照一定程序進行。這樣,工作不會忙亂,又能保證發掘質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彩繪佛立像


於是,我向發掘人員提出了具體做法:每天,由我劃定範圍,要求大家完成劃定範圍內的文物清理工作,包括拍照、繪圖、錄像和編號等,最後取出造像,點清交給庫房管理人員,由他們直接運入臨時庫房。我把擬定的分塊發掘法給大家講明白了,還作了適當分工。

10月7日,龍興寺窖藏正式發掘,想不到的是,尋找龍興寺遺址,竟是從發掘一座造像窖藏開始!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彩繪佛立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彩繪菩薩半跏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佛頭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佛立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隋 貼金彩繪佛坐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佛立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法界人中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齊 貼金彩繪菩薩立像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朝 彩繪佛足



興國寺遺址:青州佛像之謎


北宋 彩繪羅漢像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