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三季度營收、利潤雙增,零售成銀行轉型「利器」

時代財經APP記者 胡卿如

上海银行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零售成银行转型“利器”

繼鄭州銀行拉開A股上市銀行三季報帷幕之後,10月下旬,其他上市銀行也陸續披露了三季度“成績單”。

近日,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銀行)發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該行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316.3億元,同比增長29.4%,其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142.76億元,同比增長22.46%。

值得一提的是,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均在20%以上。報告指出,在生息資產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資產結構持續優化、定價水平提升,帶動淨息差顯著改善,其中,利息淨收入同比增加67.26億元,增長47.93%。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中長期來看,對於銀行來說,零售業務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將會成為銀行轉型趨勢。

零售貸款業績顯著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為19,583.2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33%。

具體而言,存款總額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120.9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58%;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為8,314.7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25.2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為1,579.1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9.34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上海銀行業績超乎預期,與零售業務轉型的持續發力密切相關。

報告指出,截至三季度末,上海銀行零售客戶綜合資產(AUM)達到4931.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75%。個人貸款和墊款餘額(含信用卡)2507.33億元,環比增長44.86%,其中,消費貸款(含信用卡)餘額佔比66.32%,較上年末提升12.20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信貸資源逐漸向高收益率的零售貸款傾斜。

以消費信貸為例,消費信貸主要針對年輕客群,上海銀行重視線上渠道獲客,截至三季度末,線上個人客戶數達到1740.8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35.31%;同步實現互聯網理財銷售額227.67億元,同比增長74.57%。其中,轉化為信用卡、I 類借記卡客戶 10.26萬戶,提升了線上客戶價值貢獻。

華泰證券沈娟團隊認為,三季度消費金融對零售的帶動效應較強,零售能夠促進盈利能力提升,該行藉此實現了結構調整及息差繼續修復。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楊榮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上海銀行存貸款佔比的提升,是為了帶來更高的資產收益率和更低的存款成本率,隨著上海銀行零售轉型的推進,將會持續提升息差。

零售轉型成趨勢

今年以來,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金融科技機構爭搶市場份額的大環境下,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大力發展零售金融業務,推進銀行轉型。以交通銀行為例。2018年三季度報告顯示,該行零售貸款在全行貸款中的佔比33%。

“當前,商業銀行之所以加快零售業務的發展與轉型,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特別是大型企業客戶業務面臨越來越大的發展瓶頸,競爭越來越激烈,優質資產荒的挑戰越來越嚴峻。”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與此同時,隨著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出臺,銀行開展表外業務和非標業務的難度越來越大,相應收入來源也將逐漸收縮。相反,面向普通個人和消費者的零售業務,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華夏銀行副行長任永光表示,零售金融業務是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趨勢,居民消費升級正在為商業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居民家庭財富規模仍有可能保持較高的增速。

“從數據上看,商業銀行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商業銀行針對個人和家庭部門的消費貸款或信用貸款的額度越來越大,各大銀行針對個人或家庭的金融產品各有特色,普通居民獲得銀行的金融支持和可得性越來越容易。”黃志龍表示。

此外,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商業銀行向零售金融業務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零售金融業務的風險相對較低,容易達到監管的要求。一般而言,零售貸款比一般的企業信貸風險權重更低,另一方面,零售客戶的存款比其它存款穩定性更好。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