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探讨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平衡

当前,中国城乡差异相当巨大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城市和乡村该何去何从,则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事关中国能否发展成为一流发达国家的关键。作者是一位学者,横向对比了当前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城市发展情况,也纵向回顾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从学术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窃以为他所说的建议书卷气有点重,方向应该没错,具体措施的落实则有待探讨。

好了,说了一堆门面话,其实看这本书,就是想看看一线城市是不是会很有发展,要是有的话,就~努力存钱吧...不过好像还是买不起...


怎样定义经济均衡发展

在概念中,经济均衡发展,是指区域发展差异很小,各省份GDP接近。但是作者指出,经济均衡发展,应该是以人均GDP接近为指标。对于近几十年的人口变迁,作者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且符合经济规律的。对于人均GDP较低的地区,人口迁出可以增加资源集约程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人均GDP。


大城市真的太多人了吗?

不能不否认,北上广深现在人口已经很庞大,挤地铁摇公交的时候就会觉得怎么这么鬼死多人啊,能不能少点人。但是大城市是不是可以装得下更多的人呢?作者告诉我们,未来大城市会有更多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子~

尽管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坑爹事情,但是在经济角度来说,在大城市里挤挤其实更健康。大城市基础设施好,更容易享受到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福利;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细分工作,养活更多的专业人员;大城市有很多大牛,从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上,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正外部性。哎,说这么多,最直接的就是在大城市遇到美女的概率要大很多~~~为了能看美女,搭地铁的时候挤一挤,吃饭的时候排排队,买东西的时候贵一点(买房就不是贵一点咯),也就忍了吧。

人口流入的趋势也证实了这一点,大家也不是傻,要是在大城市里得不到比小城市更多的好处,是不会往大城市里挤的。


城市病能吗?

随着城市发展,各种各样的城市病逐渐显现,也就是地铁更挤了,排队更长了,治安更差了,雾霾更严重了。由于包括拥挤,污染以及犯罪在内的种种城市病,有人要逃离一线城市了,并且觉得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病会越来越验证。而在作者看来,城市病其实可以治,不是晚期。政府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更科学的规划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采用更好的科技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治理城市病的目的。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城市病比较严重呢?其中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搞笑的是,中国会对大城市的人口做规划和预测,每次预测的人口都会提前十年八年就达到。例如,在上海1999-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在2020年规划为1800w左右,但是在2014年,已经有2500w人口了哦。这种预测的偏差,导致资源投放和规划的落后,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更可笑的是,资源的投放是按户籍人口来测算的,于是政府也为享受这些资源的人设置了区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户口。为毛北京户口这么值钱?多少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吧。

规划和预测有先见之明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些傻逼的规划,拍板的人是真不知道,还是假糊涂呢?呵呵~不好说了


未来会怎样?

人还是会继续往大城市集中,因为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而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顺应这一趋势,而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当然,建议只是建议了,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1. 降低人口自由流动的门槛。这个很明显,例如减少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对城市资源使用的区别,如外来工子女入学大城市等。

2. 向没有享受公共投资好处的地方进行适度的财政转移。这里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与其在落后贫穷的地方大搞没有效率的产业园区建设,不如把资源投资到教育等增强人力资本上。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提高了,当他们需要到城市打工时,可以从事更高技能的职业,降低他们进城务工的门槛,也减少了高技能工作招工难的问题。

3. 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作者提出把人口转出地的用地指标随着户籍转移到人口转入地。对于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我是表示怀疑的,一个山卡拉地方的土地指标如何与一线城市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呢?比率如何?这个都很难确定。


END

总之,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大城市的规模还会继续增加,与其盲目控制人口和城市规模,不如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制订好的政策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而究竟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平衡,这个就交给市场来做决定了。

这本书读下来有点啰嗦,有的观点重复说了又说,但是呢,还是有一些观点和角度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城市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又有了一些新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