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之變 滲透進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踐行新理念,交出新答卷,今日,成都日報第3版聚焦成都環境之變,刊發《環境之變 滲透進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文章,小錦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環境之變 滲透進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6月,《中國新聞週刊》第一次以4連版、共8個版圖片特別報道的形式,以圖片為主,濃墨重彩地展現出了一座城市的美。是怎樣的別緻吸引到《中國新聞週刊》的關注呢?《我在成都望雪山》回答了這個問題。

“為了增強市民的綠色獲得感,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雪山之景,成都先後出臺了‘治霾十條’‘治水十條’‘治堵十條’‘增綠十條’,力爭早日將成都建成‘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加快推動生產體系、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綠色化,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基本建成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讓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實施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

推行“三治一增”以來,成都環境的變化有目共睹,這些在城市遙望雪山的人便是最好的見證。攝友們說,前些年,在成都市區偶爾也能拍到雪山,但以西嶺雪山、四姑娘山么妹峰居多。想要拍到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需要往邛崍、雅安方向走,而且運氣好才能拍到。

這兩年,他們的“運氣”越來越好,經常不用出城就能拍到雪山,還不時能“邂逅”貢嘎山。雪山從“稀客”變“常客”,是成都城市環境日漸向好的佐證,是成都追求環境民生的獨特註腳。

而這樣的變化已滲透進成都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環境之變 滲透進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資料圖

環境之變

市民推窗可見

“‘峨峨雪色涉蒼龍,直上汶江錦萬里’‘劍峰重疊雪雲漫’‘猶自帶岷峨雲浪,錦江春色’……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天堂,雪山之景更是隨筆即來。雖然時光荏苒,故人不再,但蜀山雪景卻一直與成都為伴。”

“我們經常會曬朋友圈,今年成都陽光明媚的日子越來越多,特別是臨近冬天,我很多外地的朋友問你是在成都嗎?我說是在成都啊,成都的冬天有那麼多陽光嗎?我說的確是,成都的環境在發生變化,這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去年12月底,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面對面座談會上,成都新潮傳媒集團行政總監趙宏武驕傲地在發言中如是說。

成都幸福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陳驍波連續兩年參加座談會了,他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一年成都環境的變化,“我母親是浙江人,今年來成都,下飛機就說成都的天氣真好。在成都待了兩個月,她完成了一個事情,就是在成都買了一套房子,她說她現在願意一輩子在成都。”

他們或直抒胸臆,或舉例說明,無疑都在表達一個共同的感受:“空氣確實變好了。”

當城市融入大自然,碧水藍天日日得見,千秋雪成為窗外慣常風景,綠地公園開門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才能溫暖每個人的心。

為持續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讓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市將持續以鐵的措施、一以貫之的恆心堅決抓好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讓市民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打好藍天保衛戰,成都將繼續深入實施“治霾十條”和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汙染源”治理,確保大氣環境質量只升不降。調整擴大高汙染燃料禁燃區,加強劣質散煤管控;全面實施“清煤降氮”,禁止新建燃煤鍋爐。綜合防治臭氧汙染,持續開展夏季臭氧專項防控。鼓勵水泥、平板玻璃、鋼鐵、磚瓦窯等行業企業實現超低排放;採取以獎代補等措施推進高汙染燃料禁燃區內在用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工作。制定《成都市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攻堅行動方案》,督促重點排放企業錯峰生產。

打好碧水保衛戰。繼續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626”工程,突出抓好岷沱江流域汙水治理、提升汙水收集處理水平、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等方面工作。

打好淨土保衛戰。繼續深入實施土壤汙染防治“620”工程,開展監測預警、分類管控、風險防範、綜合整治、綜合執法、治理修復六大行動,加快摸清底數,積極防範風險,確保全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

生活之變

企業紛至沓來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全國的25個省(區、市)、82個市(地、州、盟)、116個縣(市、區、旗)等予以督查激勵,相應採取24項獎勵支持措施。在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表揚名單中,四川省名列其中,而成都就一直在積極優化營商環境中充當先行先試的角色。尤其是成都自貿試驗區試點多項商事制度改革,優化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自貿區營商環境如何,企業落戶是最好的“投票器”。自成都自貿區正式掛牌運作一年來,積極構建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市場活力得到極大釋放,各類企業得以快速增長:新增各類企業24843 戶,較掛牌前迅猛增長54.95%,新增註冊資本3418.89億元,新登記外商投資企業292戶,企業戶數較掛牌前增長44.44%。

通過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服務舉措,加快發展高層次的開放性經濟,努力建強高能級開放平臺,成都自貿區正向著“內陸自由貿易港”的目標奮力前行。據介紹,成都自貿區掛牌以後,新登記外商投資企業292戶,企業戶數較掛牌前增長44.44%,比全市平均增幅(15.39%)高出29個百分點。

作為自貿區最重要的“用戶”,企業選擇自貿區,原因很簡單:成本更低、機會更多。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管理改革使得企業申辦營業執照充分享受了“人在家中坐、照從網上來”的政務服務新模式,“零見面、無紙化、無介質”使得企業創設進一步便利化,辦理時限進一步縮短。

“自貿區是‘改革高地’,只有通過完成機制、體制的變革與創新,才能真正有地位、有價值。過去一年間,工商部門持續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通過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推進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市工商局自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年來,成都自貿區吸引了大量外來資本入駐,外來投資者向成都自貿區內資企業注入註冊資本為1475.25億元,佔新增註冊資本總數(3386.71億元)的43.56%。新增的市內投資者為12357(人/戶),市外投資者為38986(人/戶),市外投資者儼然已成為成都自貿區內資企業的主要投資群體。

環境之變 滲透進和諧宜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資料圖

【專家訪談】

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陳藝:

讓市民切實感受 城市的環境變化

成都去年召開了全市社區發展治理大會,出臺《關於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成都在社區治理創新上已經邁出了率先探索的步伐。在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陳藝看來,通過“五大行動”、構建“五個體系”建設“五個社區”,作為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具體路徑,在社區黨的建設、居委會減負增能、居委會經費保障、隊伍建設等方面重點推進, 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逐步構建起多元共治的現代社區治理體系和社區良性社會生態,切切實實讓“市民有感受,城市有變化”。

社區治理制度保障力度明顯加大、社區自治能力明顯提升……陳藝一一列舉了看得見的這些變化。她建議,要強化黨建引領,進一步完善黨的建設與社區治理的有效融合機制;要深化減負增能,進一步健全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機制;要細化社區治理項目,進一步探索“三社”聯動機制;要固化組織基礎,進一步夯實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持續機制;要健全自下而上的評價體系, 增強群眾在評價中的話語權。

“成都環境治理也卓有成效:2017年空氣優質天數長達235天,歷年來最優。”生活在成都,環境質量的改變是陳藝切身的體會。她說,在治理空氣、水,城市綠植計劃有效落實並卓顯成效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品質,要圍繞“三步走”戰略目標,構建“多層次、成網絡、功能複合”的生態網絡體系,促進市域內“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融合發展,實現“人、動物和植物”的有機共生,成為“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生態品質城市,高密度人居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成都自貿區新增各類企業24843戶,新增註冊資本3418.89億元……一連串數據的背後,是經濟的活力。”陳藝認為,制度的創新和提高也提供了更高效、便利、科學、法制的管理保障,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加速了改革紅利的釋放。她建議,要進一步對海內外優秀人才的引進、評價、激勵、流動、培養、服務保障等重要環節進行突破和創新;要繼續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發展更高層次的內陸開放型經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繆夢羽 王雪鈺 編輯 李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