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重、宜居、現代——大國首都應有的樣子

疫情之下,首都功能核心區顯得靜悄悄。其實在這份安靜中,《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送審稿)》已經擺上了國務院的審議桌。大國首都應有的模樣已經繪就,只等審議通過,揮毫潑墨。

大國首都究竟是一幅什麼樣子?換句話說,首都功能核心區未來定位是什麼?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們已然感受到一種歷史厚重的呈現,以“老城保護”為主基調的核心區疏解整治,從未像過去三年那樣迅疾而又穩健。如果把今天的老城圖景與三年前的樣子疊放在一起,就會發現老城今日有多美。在過去的三個月中,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歷經了30天的公開徵求意見,然後又是一個多月的修改完善,核心區的定位已經豁然清晰,並深刻於公眾心中——政務環境優良、人文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

基於這樣的功能定位,如果用三個詞來描繪首都功能核心區,你會選擇哪三個?坦蕩、宜居、現代——這是我的答案。60年前,郭沫若曾經這樣描繪首都:坦坦蕩蕩、大大方方;巍巍峨峨、正正堂堂。一條中軸線串起一部中國史,一座四九城彰顯一種規矩範。建築佈局上的規整,恰恰反襯出首都氣質中的莊重。因為這是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的定位首先是政治,而政治最應當彰顯的就是坦蕩莊重。在這份規劃中,街區的概念得到了完美體現。183個街區的劃分浸潤的是老城保護的理念,特別是對衚衕、四合院的保護,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是最珍貴的宜居風範。還有一個詞是現代,老街坊也有現代化,這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這幾年北京市在背街小巷治理、共生院改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就是要讓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儘管歷史厚重卻依然現代時尚。

就在上個月的市委十二次全會上,再次把核心區規劃作為一個重要議題進行研究。將核心區作為整體統一編制控規,在北京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胸懷“兩個大局”,推動新時代首都新發展的重要之舉。全會強調要正確處理好“都”與“城”、服務保障與改善民生、歷史與未來的關係,譜寫新時代核心區發展新篇章。文明古國、民族復興,要在這個歷史座標中規劃大國首都應有的樣子,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編制和實施落地過程中,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自信與堅定、光榮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