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在瀘州的傳說(一)——瀘州民間故事集叢(第二季)

建文帝在瀘州的傳說(一)——瀘州民間故事集叢(第二季)

引言:

自從第一季民間故事推出,沒想到一路收穫了那麼多粉絲,看來大家對老的傳統文化及故事還是非常喜歡的,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時候推出第二季,由於筆者工作繁忙,一直是晚上擠出時間來整理編寫,現在終於整理完了,今天我開始陸續為大家推出新一季的故事,喜歡的朋友趕緊圍觀,還是那句老話多轉發多關注多評論點贊,就是我持續的動力。

建文帝在瀘州傳說(一)

建文帝在瀘州的傳說(一)——瀘州民間故事集叢(第二季)

在百度百科關於建文帝也就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生卒是這樣記載(1377年12月5日—?),這位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在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明朝都城南京金川門被燕軍攻破,燕王朱棣在十餘萬大軍的擁簇下向皇宮進發。誰料皇宮方向突發大火,黑煙騰起,已成甕中之鱉的建文帝朱允炆走投無路之下,選擇“闔宮自焚”,以死殉國。

然而急忙趕來的朱棣,在撲滅宮火之後,四下搜尋辨別,卻根本未找到建文帝的屍體。朱棣無奈之下只能草草收斂朱允炆皇后馬氏的屍首,假惺惺哭訴一番後便登位稱帝。

《明史》中關於“建文殉國”的記載疑點頗多,而《明史紀事始末》以及各地方誌對於朱允炆下落行蹤的記載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後世學者對此爭議無數。南京城破之後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這已經成了數百年來的明史謎案,歷代很多專家學者都試著破解,但是一直都有爭議。不過有趣的事情是,民間對這位孫皇帝倒是充滿了同情,很多地方都有關於他逃離京城後的傳奇故事,其中我的家鄉瀘州就故老流傳了很多關於建文帝的故事,在接下里的幾天裡,瀘州民間故事集叢將給大家分享筆者耳聞和收集的一系列關於建文帝流落江陽的故事,不管真假,也有一定參考價值,更有的是民間百姓當時的寄託。正所謂: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建文帝在瀘州的傳說(一)——瀘州民間故事集叢(第二季)

建文帝在瀘州的傳說(一)——瀘州民間故事集叢(第二季)

御筆溝

『御 筆 溝』

在四川瀘州華陽鄉皇傘壩村,一個石埂灘灘上有一條很長的石槽槽,人們叫它“御筆溝”。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皇帝坐朝才四年就被明成祖朱棣奪去了。建文皇帝怕成祖害他,就逃難在民間。

一天,建文逃難到了瀘州西面三十來裡的金鐘山。天要黑了,人又餓又累。看到山上一個尼姑庵,心想幹脆到廟子頭化碗飯,借個歇,明天再走。

他走到廟子的壩子邊上,看到一個老尼姑在廟門口,就趕忙把手頭原先撿的杵路棍插在地上。他兩手拜了幾下說:“女菩薩,我是過路的,天黑了,想要口水吃,借個歇。”

老尼姑就把他帶到廟子頭。老尼姑問:“施主從哪跟堂來?是做什麼的? ”

建文說: “我是做生意的。”

旁邊一個年輕的尼姑看建文的像貌,不像是做生意的,相貌堂堂,不由得動了凡心,在不久就和建文皇帝暗地裡促成了好事。

建文皇帝在廟裡住了幾個月,才悄悄給尼姑說:“我是建文皇帝。朱棣奪位要謀害我,我偷偷逃出來了。”又住了幾個月,尼姑生了一個兒子。建文皇帝走時對尼姑說:“門口壩子邊我來時插的杵路棍長葉葉了,這是根木碗子樹。長大了就要開花結果果。一年結幾個果,朱家就會出幾個狀元。”

尼姑生的兒子長大後,讀書利害的很,後來在地方上當了官,兒孫滿堂。他死了,後人把他埋在皇傘壩。朱家一代代在瀘州地方的人就多了。

木碗子樹長大以後,差不多每年都結果,結幾個,朱家就中幾個狀元。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滿朝文武,地方上的官,姓朱的佔多數。

有一天晚上,康熙做了個夢,夢裡看到很多豬在吃糠。第二天剛剛又是康熙皇帝的生日,文武百官都來給他拜壽。康熙下細一看,滿朝文武姓朱的當真多,就想起昨天晚上做的夢。

心想:莫非是祖宗給我託夢,朱家要謀我的江山?心頭這樣想,嘴巴說: “你們姓朱的當真多,當真是滿朝朱紫貴。”

第二天,康熙找了一幫心腹臣子,叫他們拿些人去暗查朝中姓朱的老祖墳。派人去查姓朱的官哪些過錯。

查朱家老墳的人查到瀘州皇傘壩,把皇傘壩的地形畫了一個圖拿回去。

康熙皇帝一看這個圖,嚇了一大跳,怪不得朱家那麼兇。細看此圖:朱家老祖先頭頂皇傘,坐北向南,面前筆架山,左有月亮山,右有犀牛橋,真是“犀牛望月。”

還有響水凼、獅子石,硬是響水凼敲鑼鼓,龍燈獅子朝賀。

這樣的地勢,不但出官,明明朱家還要出皇帝,謀我皇朝。

康熙馬上拿起御筆,在皇傘壩地圖上的傘壩,一勾,對心腹說: “馬上派人找石匠把這跟前打斷!”

心腹們找了大群石匠趕到皇傘壩一看:怎麼傘把上的硬石灘上起了一條四五尺寬,七八丈長,五六尺深的石槽槽?犀牛石也倒在河溝頭去了?從此,當地人就把這個石槽槽叫為“御筆溝”。

康熙又用各種罪名,把姓朱的官全部殺了。後來人們常說:“犀牛望月御筆溝,朱家從此摔跟斗。”(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