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回應醫療機構「傍名牌」:加強信息公開

國家衛健委回應醫療機構“傍名牌”:加強醫療機構信息公開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董子暢)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互聯網上搜索“協和醫院”,就能找到有1700多家貼著“協和”的醫院遍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30日對此回應稱,正積極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醫療機構信息公開,為民眾看病就醫提供清晰指引。

国家卫健委回应医疗机构“傍名牌”:加强信息公开

資料圖: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近年來,以“協和”二字冠名的醫院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許多地方,有的自稱“協和醫院某某分院”,有說屬於“協和醫療集團”,有說是“北京協和醫院的連鎖醫院”或“與北京協和醫院是技術上的上下級關係”。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宣傳處常務副處長陳明雁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除了北京協和醫院,只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與“協和”有歷史淵源。其餘的所謂“協和”醫院,則與北京協和醫院沒有任何關聯。北京協和醫院在國內也沒有任何掛靠、合作、協作關係。

實際上,被這種情況困擾的不止“協和”一家,“同濟”“華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等知名醫院也是被“傍名牌”的重災區。

據瞭解,這些“山寨醫院”頻頻被曝出存在違規、違法事件。

河北省定州市近期查處了定州協和醫院。經過當地調查,定州協和醫院存在非法開展終止妊娠手術、違法發佈醫療廣告、編造疾病、術中加價、誘導醫療等違規違法問題。該醫院已經被吊銷許可證並關停。

面對商標註冊亂象,業內人士建議,為了不讓其他公司濫用“協和”品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北京協和醫院將協和醫院以及與協和醫院相組合的商標全部註冊下來。

國家衛健委表示,醫療機構名稱是醫療機構登記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識別、辨認醫療機構的主要途徑,直接影響民眾的看病就醫選擇。1994年頒佈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對醫療機構的名稱組成、命名原則、核准層級、名稱數量等做了明確規定。原則上,醫療機構不能同名,但其識別名可能相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日常監督執法中,依法有權糾正不適宜的醫療機構名稱。

北京協和醫院黨辦主任段文利近日對媒體介紹,他們曾兩次開發佈會公佈“北京協和”未在各地設置分院等情況,對患者反映的“傍名牌”現象,醫院希望幫助患者鑑別“真假協和”。

據介紹,2017年4月,原衛計委啟動實施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現已基本實現全國全覆蓋。社會公眾可以通過衛健委網站或者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網站,登錄電子化註冊系統,便捷查詢醫療機構的基本信息,包括醫療機構的省份、地址、診療科目、級別等,有效避免被“傍名牌”的醫療機構誤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