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貴州農村公路旁邊不准種玉米?

手機用戶52089942715


作為一個勉強算種過地的人,基本上可以毫無避諱的說,玉米就是

“懶人經濟”!一般只要拋下去種子,都不用怎麼管,就能長出來,最後收貨結果。

很多住在農村的貴州人,常年居住在山區,養成了自給自足的習慣,不太願意做出改變,玉米這種東西,實際上經濟價值並不高,而且貴州的耕地本來就少,如果都用來種玉米,真的是好鋼沒用在刀刃上。

貴州玉米,本來品相就不是最好,對比東北運來的玉米,東北的顆粒又大,又飽滿,而且很多還是機械化的耕作,解放了很多勞動力,貴州農村那麼多人,如果都能把勞動力解放出來,到城裡學一門手藝或者技術,然後定居在城裡,豈不樂哉?

農村地方的人,如果只是種玉米,創造的GDP是很低的,經濟效益並不高,不管是醫療還是社保等,如果總是靠外在的幫扶,或者靠城裡人創造的經濟價值來“反哺”,並不是長遠之計。

△原始玉米採集方式

因為要統籌城鄉,有的地方城市建設並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農業人口太多,城裡人創造的GDP或經濟價值,可能還需要勻出一部分資源來平衡農村。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些省級的公積金標準,反倒不如省會城市的公積金高,形成倒掛,原因就是到了省這一級,就需要考慮全省的平均標準,一平均,就低了下來,而省會城市城鎮化率高,農業人口相對少。

△玉米機械化耕作

所以,貴州在城鎮化的進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光是種不種玉米的問題,放棄那種經濟效益低的原始耕作方式,適應現代的生活節奏,最好能搬遷到城市居住,自己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又能促進城鎮化,是最好不過的了。

綜上,我是支持不種玉米的!


貴陽小數據


1、近日,一份由貴州凱里市舟溪村下發《調整玉米種植結構通知》在網上熱傳。通知規定,禁止在村內多處地方種植玉米,若被通報或處罰將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3月28日澎湃新聞)

2、3月27日,政協第十二屆貴州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就“堅決打好玉米種植調整硬仗、調優糧經種植結構”進行協商議政。


為什麼要去減少玉米種植?

1、國家庫存壓力過大。到2017年,我國的玉米庫存達到2.6億噸,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就高達650億元。

2、價格下行壓力巨大,繼續種植受損的必然是農民。目前玉米需求嚴重供過於求,價格必然下行。國家也是為了農民考慮,才不鼓勵種植玉米。

3、國家收購政策改革在即。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宣佈,將取消東北四省區的臨儲玉米收購政策,轉而實施種植補貼政策。這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瓶頸的一次關鍵探索,先從玉米開始,然後是小麥水稻等。

相信貴州政府的本意是好的,調結構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只要工作到位、理解到位,誰也不會跟長遠利益過不去。

如何執行上面還得下一番功夫,特別是基層執行時如何保持政策不走樣,估計是很大的考驗。畢竟農民是最苦的,不讓種植玉米,種植其他的收入就增加了?未必見的!!希望基層制定政策時,多於農民溝通。不要好心辦壞事,弄的人民意見太大。

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意見可以大家一起討論。


彩雲一直饞


這是因為貴州省將在2018年大幅度調減本區域內的玉米種植面積,計劃由2017年的1100萬畝,調減至600萬畝左右,為了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貴州省的很多地區都不能再種植玉米!所以才出現了令很多貴州乃至全國人民都覺得不可理解的——“為什麼貴州農村公路旁邊不準種玉米?”。

公路旁種植玉米將受罰!

近日,甚至有一份貴州省某地關於調整玉米種植結構的通知更是引起網絡熱議,據筆者注意,這份由貴州凱里市舟溪村下發《調整玉米種植結構通知》中規定,禁止在村內多處地方種植玉米,這其中,就包括農村公路兩旁。

另據筆者觀察到,這一則通知中規定,若被通報或處罰將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

很多人看到這一則通知,不禁覺得奇怪,為什麼在家地裡種玉米還要受罰?

為什麼世世代代種植的玉米就要在一年之內全部剷除呢?

如果真的不再種植玉米,普通老百姓到底種植什麼才比較好呢?

我想,這才是有關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3.30


糧油市場報


關鍵字:農村,公路旁,不得種玉米。

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人提到國家庫存壓力,我認為這兩者沒有任何關聯。公路旁不準種玉米,原因是安全問題!

大家試想,為什麼不限制麥子或者水稻?原因只有一個玉米高,容易擋住司機的視線。我們知道,貴州曾經道路不通,導致在人們印象中落後,窮。那麼,既然現在通路了,會是那種寬闊的大路嗎?肯定不是,現在農村的水泥路都異常兇險,180度急轉彎隨處可見,90度轉彎那就跟頭髮絲一樣多。關鍵這路還很窄,大家都喜歡把車開在路中間,如此,拐彎時很容易出事。現在農村大都家家戶戶有車,轎車。轎車個頭小,玉米杆太高,路彎道太多,視距就短,無法判斷前方是否有對頭車。所以,禁止路邊種玉米,是為行車安全考慮的。


當然,我想大家應該都知曉的,在農村行車,喇叭一定要好使,凡是轉彎前都要長按喇叭,以提醒對頭車輛注意。農村很多人,開車都不按喇叭的,導致很多時候都需要急剎車。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當然了,農村好一點的路面,拐彎處都有那種凸鏡,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地方的凸鏡都不見了鏡面,奇怪。😄

總之一句話,農村由於土地等限制,政府在建修路時,一般都會循著曾經的老路來修,不夠寬的就把周遭的荊棘等弄掉,懸崖邊就鑿山,反正,儘量減小成本。



路,修橋是比較貴的,所以,很多路是繞著懸崖走的。地邊也是一樣,如果修成直路,就是直接從地裡橫穿,這種要賠錢,成本大。


沒來過農村的可以抽時間來農村感受下農村的“十里千百繞”,不過,過彎道一定記得按喇叭。😄


農村溪門飛雪


感謝悟空推薦,在貴州確實有部分地區在公路邊是不讓種植玉米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如有不對的請大家及時指正留言提醒和評論!!!

玉米經濟價值不高,對於貴州的扶貧攻堅會造成影響。由於貴州地處山地丘陵不利於水土保存,都知道玉米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政策這些年傾向貴州,扶貧攻堅在最後關頭,在路邊種植玉米影響政績!

馬路邊種植玉米影響生態環境的優化

和循環!這主要是由於玉米葉枝大葉茂很容易吸塵,影響環境美觀,也讓路邊不讓在種植玉米。


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持支持的觀點,畢竟建設美麗家園需要合理規劃!!!


貴娛圈


問:為什麼貴州農村公路旁邊不準種玉米?

簡單來回答下吧,這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有些事情還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1.玉米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

這個就不多說了,這是個大背景,也是部分地方政府做事的方向。

2.關於貴州的玉米生產情況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腹地,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受地形限制,印象中,貴州一直是屬於我國較為貧窮的省份之一。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玉米自進入貴州之後,種植面積持續擴張。

但由於貴州土壤瘠薄,水利灌溉條件差,在玉米廣泛種植的同時,也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清中葉至民國玉米種植與貴州石漠化變遷的關係》復旦大學,韓昭慶)。

山丘、山坡的過度開墾,加上水資源的不足,在國家玉米供給側的大背景下,促使當地政府開始加大對玉米種植的調控。

3.不種玉米種什麼?

在今年年初貴州農業工作會上,有關部門也對貴州玉米種植調整做出了明確:玉米不是不種,而是種好種優,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應該說,本意是好的,就是做法有點太簡單了點,另外一個最關鍵的是,既然引導農民優化種植,那麼也就應該對農民的作物銷售提前做好部署,一旦到了收穫季節,改種的作物收益還沒有玉米好,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比較,環保是全社會的事,不能放在一個農民身上。


每日糧油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貴州省並沒有規定農村公路兩邊不準種玉米,這些話題都是網上炒作用來作標題的,那麼是不是有這麼一會事呢?

事情是有的,但不是以政策性文件下發給農民的,這是因為貴州將在2018年大幅度削減轄區內的玉米種植,由2017年的1100萬畝,削減到每年600萬畝左右,為了完成這個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任務,貴州方面指導性要求很多地區都不要再盲目種植玉米!

其實貴州方面干預這些具體事情的做法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農民朋友們盲目跟風某種農作物已經是一種通病,見到利好就一擁而上,本來這種行為應該由市場來調節,但貴州顯然是考慮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作出了這一舉動,市場自然調節必然讓農民朋友傷痕累累,實屬不忍心,給貴州點贊!


One達州


我在網上也看到過有網友這麼說,其實不讓種玉米有這幾方面原因:

一、農產品結構調整,貴州不是玉米的主產區,我國這幾年種植區域過大,造成玉米價格過低過剩,根據國家的側結構改革減少了貴州的玉米種植。

二、玉米種植對水土流失有影響,玉米根系淺,保水,保土能力差,使得大雨一下水土沖刷嚴重。貴州也不是玉米種植的適宜區,溼度大的地區種植玉米收穫後,不能及時涼曬,導致玉米發黴,黴變的玉米食用容易得病,所以政府才調整玉米種植。

三、玉米種植效益低,當地政府為了農民脫貧致富,想讓農民種植一些經濟效好的果蔬品種,來代替效益低的玉米。

所以,根據政府政策的調整,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貴州公路兩邊也很少看到有玉米種植的。


賒店有機種植


第一次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消息,很不可思議,對於土地竟然限制種植。第一感覺來是為咱農民這樣的弱勢群體鳴不平,仔細想後其中應該有許多緣由。查閱了一些資料,也在此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從地形來看,貴州的地方複雜多變,為內陸山川。農業的區域性非常強,立體化的農業比較明顯,適合農業的整體開發,如養種一體化,旅遊業,特色農業等等。雖然貴州可以種植玉米,但並不利於大型機器的作業,這無疑增加了許多人力負擔,種植的玉米也僅供自家食用,並不富餘。另外玉米的產量雖然高,但價格卻並不穩定。在大環境整體脫貧的狀況下,種植玉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人們牴觸這一政策,大都是已經習慣性的種植玉米,除了玉米以外,並沒有更好的項目,也沒有投入太成本的資金。對於其他的農作物是否可行,也並不清楚。反而對於種植玉米來說,更容易把握,最少不至於捱餓。

想要改變人們這樣的思想任重而道遠,並不適合一刀切的做法。過去老家裡也是這樣,最開始種植溫室大棚,沒有幾家有這樣的資金,也沒有足夠的技術,對於溫室大棚首先有一些牴觸。畢竟農民掙錢不容易,若是賠了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只有人們看到了希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人們看到種棚能掙錢,即使比原來苦點累也會種。

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2018年貴州去玉米化”,甚至有一些地方提出了“你敢種,我敢鏟”的口號。這樣的政策目的是好的,但不讓種玉米同時要給給農民一個掙錢的方向,不管如何當地農民才是推行的主體,是否心甘情願也決定了成敗。


鄉下小土著


在大家開罵之前,首先要明白貴州省政府為什麼要縮減玉米種植面積。誠然,貴州的農村種植玉米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農民已經習慣了每年開春就在山旮旯裡撒上玉米種,等待秋天的收穫。但貴州事實上並不是玉米主產區,更非高產區。人們從山腳種到山頂,勞作一年的收穫少的可憐,而玉米種植面越大的農村,同時也是貧困面越大越深的地區。為此,為切實推進脫貧攻堅,加快貧困地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貧困農戶實現增收,實現貴州2020年全部脫貧計劃,成為迫切的政治任務。其次,縮小玉米種植面積,農民種什麼?從1100萬畝減到550萬畝,騰出來的地種什麼?我認為先要明確哪些地要減,哪些地可以不減,不能一刀切。對於山區產量不高的,必須減下來,貴州的氣候適宜生物多樣性,把騰出來的山地坡地改種經果林,改種中藥材是可行的,也許當年看不到收益,但三年後必有更大收穫。最後,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要做什麼?一是加強引導,細化規劃,做好技術支持和培訓。二是實行退種補貼,彌補前兩年玉米退種可能造成農戶收入的減少。三是產業打造,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後,必然有新的農產品大量上市,農口部門必須切實做好市場引導和產業佈局,消化吸收,確保農民真正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