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智慧城市從縱深信息化到平台式運營演進

观察|智慧城市从纵深信息化到平台式运营演进

观察|智慧城市从纵深信息化到平台式运营演进

10月上旬,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了《智慧城市信息技術運營指南》等23項國家標準,進一步為智慧城市的推進完善標準化工作。

國內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發展也由過去垂直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演進到目前平臺化集成運營的階段,在單個城市完成智慧城市建設迭代之後,未來智慧城市發展將進入以城市群作為單位的緊密聯結。

參與者方面,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通訊企業,綜合業務巨頭平安集團等相繼進入。據統計,2018年《財富》公佈的世界500強企業幾乎全部已在智慧城市領域有所押注。不過“智慧社會”理念下,企業參與方在資源競爭、業務協作等方面仍存在討論空間。

10月19日,專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智慧城市建設以項目為單位完成,但新型智慧城市要求具備“建設+運營”的能力,運營則是更重要的話題,因此對技術的快速場景落地能力和持續維護能力有更多要求。

在10月19日舉行的“BATi智慧城市論壇”上,多名業內人士也談到,不只是掌握技術,具備生態圈集成能力和高效商業落地能力的企業,才能跟得上智慧城市浪潮。

從垂直向集成化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智慧社會”的提出意味著智慧城市概念上升到一個新階段。面對最新被定義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城市,著重在兩個方面的發展,信息化和維護社會穩定。這包括公安、財政等垂直公共領域,以數據中心驅動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安防、交通管制等具體涉及城市安全場景的落地應用。

如今更高層面的智慧社會,不再只是政府層面的規劃,而是落點到城市中人的體驗。“新的智慧城市評分標準中,超過50%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有20分就是由市民打分,意味著把市民滿意度放到非常高的層面。”胡瑋表示,包括今年7月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行政審批等內容規定了明確的上限比例,顯示出

國家將智慧城市發展導向到城市更高效運轉、市民體驗更好、幸福感更強的方向。

過往垂直化、條塊分割運營帶來的“信息孤島”難題尤其受到重視。“現階段更強調打破條塊的界限進行結合,打通各個系統內部的數據界限,快速鏈接。”胡瑋指出,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將在收集到的數據基礎上制定規範、提供服務;第三步是挖掘數據信息、做增量服務。

“當前只是數據開放出來,但還需要基於這些數據建立模型並深入分析。”胡瑋解釋道,比如智慧城平臺,可以將偏宏觀的發改委端信息,和偏產業端的經信委信息統一分析,為政府下一步決策提供依據。

到了第四步,則是從流程改造方面著手,實現智能化辦公和審批,緩解手工帶來的效率等難題。

簡言之,智慧城市的演進路徑,就是從垂直項目領域的信息化,到各領域之間進行數據共享的平臺化,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走向智能化。

當前國內各城市之間智慧城市發展落點和進展不同,但以城市群為單位的智慧城市集群正在逐漸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個範本。

2005年,大灣區已成立信息化合作專責小組,協調智慧城市建設。據億歐智庫統計,截至目前小組已召開相關會議13次,在通關便利化、電子簽名證書互認、粵通卡發行等方面取得成效。

德勤發佈的《超級智慧城市報告》也顯示,大灣區城市在智能戰略、技術能力、領域滲透和創新方面遙遙領先國內其他城市。珠三角城市的信息化社會發展已達中級階段。

唐山市智慧辦主任李技此前在演講中指出,智慧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數據採集和分析,並運用於傳統產業的決策環節,其價值遠大於單純應用數據的價值。這一根本性變化,也是影響政府推動城市雲平臺、大數據交換平臺的根源。

逐漸發展成數字採集、數字分析、數據應用、數據交易、數據金融五個層次的數據產業,也就是數字經濟。”

李技分析,至此,相應參與智慧城市的公司,也從原來的場景型技術公司,發展為平臺級公司。“這時候就出現了總集成商的概念。”

場景落地和持續運營

近年來活躍的智慧城市參與者,有新經濟行業巨頭,也有細分領域的初創類公司,但被行業看好者,普遍需具備幾個要素:生態圈整合能力和高效的商業落地表現。

平安證券分析師閆磊就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新理念、新模式的集大成者,對平臺的建設要求更高,一些新的企業也在這一輪建設中湧現出來,如阿里巴巴、騰訊、平安科技等。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在智慧城市的業務發展過程中,都建立起了強大的生態圈

據胡瑋介紹,平安智慧城的定位是,不碰硬件,不參與傳感器、數據中心設備、製造等環節,“我們更多做的是SaaS和PaaS服務層。”這從其與華為、中國電信等通訊類公司合作可見一斑。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往幾十年平安在金融行業發展積累的技術和徵信等金融場景中積累的能力,同樣適用於智慧城市建設。“我們把科技和業務場景結合的能力輸出後,很快可以見效,但很多科技公司還需要不斷將技術與場景磨合。比如人臉識別、微表情識別技術,一旦場景化應用能力不夠,發揮效益就需要一定時間。”胡瑋表示,平安智慧城的優勢在於,有豐富的場景、大量數據和國際化的研究。

同時,他強調過往重建設輕運營的模式不可持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運營和迭代升級的過程。

所謂生態圈和多場景應用,本質上是整合多方數據資源,深度學習後可提供更智能的服務。在前述論壇上,中興力維董事長徐明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AIoT。其中AI技術必須通用化,並與行業深度結合。“在智慧城市裡,如果不跟某一個應用場景、某一個痛點結合,那這個AI不可能落地,最終是要破滅的。而要解決這一點,AI必須要有IoT的助力,再有力量,沒有數據資源也無能為力。AI最近最主流的技術就是深度學習,只有當數據多緯化、多元化到來時,AI才能在智慧城市裡發揮最大作用。”

華泰科捷CEO傅劍輝也認為,當前諸多企業在AI+場景落地,實際應用並不是很完美。“AI要有普適性,我認為AI往下走,首先它不會是一個泡沫,而是實實在在落在每一個行業甚至每一個個體的產品應用中。”

這顯示出當前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為代表的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短板,同時,參與者的分工體系尚未完全明確是另一個難題。

李技就指出,大型和小型企業當前重複建設多,造成企業運營成本高企。其間產生的供需矛盾,將會帶來無論參與者還是使用者都難以普惠的現象。“智慧城市技術體系應有分層,大企業做平臺體系,小企業在平臺整合下做應用,企業也要完善商業模式和標準化指標體系,形成專業化分工。”(駱軼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