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風土民俗文化,跳嶺頭被確定爲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欽州的稱呼習慣

本市各族人民稱呼,大同小異。一般稱祖父為“公”,祖母為“媽”或“婆”;父親為“爸”、“爺”或“叔”(個別人叫“哥”),母親多叫“娜”、“媽”、“嬸”(個別人叫“嫂”);兄弟姐妹之間,稱“哥”、“姐”、“弟”、“妹”;稱兄妻為“嫂”,稱弟媳為“嬸”,媳婦未生小孩前,稱家公、家婆為“爺”、“娜”或“爸”、“媽”或“老爺”、“安人”;生小孩後,隨孩子稱家公為“公”、家婆為“婆”,稱丈夫的姐妹為“姑”等。1950年後,夫妻之間逐漸稱姓呼名。在一般社會活動中多互稱“同志”。

欽州的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有蒸年糕、包粽、做粉利、打米餅,清掃房屋,在門上或大門兩邊貼上大紅吉祥對聯等習慣。春節之時,愛放鞭炮,尤以新舊年交替時刻,爆竹聲驟起,延綿不斷,直到天亮。新春期間,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業餘文藝隊巡迴公演傳統節目。有些地方還舞獅拜年,鑼鼓喧天,爆竹震地,祝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親友互送禮肉、糖果,互請年酒聚談,你來我往,絡繹不絕。大年初一,一些農村婦女習慣大清早就到河邊汲“新水”,及到鄰居菜地摘幾兜蔥蒜,叫“偷青”,以圖“吉利”和孩子“聰明”。這天,一些地方不殺生,全天素食。親友相見必笑臉相迎,互相祝賀、拜年。長輩給小孩“紅包”(又叫“利市”)。同時,禁忌不吉祥的事和忌說令人不愉快的話。初二日,親戚朋友帶著禮品互相串門。初一初二日不掃地。初三日,多不串門,清早便打掃清潔,將所清理的垃圾和掃帚竹簸等送到門外一起燒掉,稱為“送窮鬼”。

二、元宵節

為正月十五日,也叫“上元”,又叫燈節,下午至傍晚時分,鞭炮聲不斷,春節至此結束。這天夜裡,興吃元宵(湯圓又叫水圓),玩彩燈,放煙花。

三、春社日

為二月初二日。此日人們宰雞做糕粉,各村集資匯眾於土地廟宰豬羊供社神。

四、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日,各家各戶用楓葉染糯米煮飯,叫吃烏米飯。解放後,三月三日是壯族人民的“歌圩”日,男男女女,身穿盛裝,手提食物,來到設歌臺的地方,不分日夜地進行賽歌。對歌時,臺下觀眾有的出謀獻策,有的吶喊助威,十分熱鬧。參賽的人往往以歌詞豐富優美,歌聲宏亮者取勝,理屈詞窮者敗。對歌結束後,一些青年男女相約於幽靜之處,將自己帶來的“烏米飯”和禮物,互贈給自己的心上人以表達愛情。

欽州風土民俗文化,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五、清明節

建國前,每逢節日,家家戶戶插柳枝於門,並殺雞(鴨、鵝)備酒餚,蒸發糕、包粽子,買紙寶、蠟燭、香、鞭炮,到祖先墓前祭掃,叫做“踏青”,也叫“卦紙”、“掃山”。建國後,政府號召移風易俗,一些地區逐步改變舊習。在掃墓時改為張貼紅紙或白紙條,鳴放鞭炮,默哀悼念。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則到革命烈士墓前瞻仰、默哀、獻花圈。

六、四月八

為浴佛節,相傳是敷佑伯馮三界神誕日。馮蘭界曾囑“是日百草可食,唯風吹不動者不能食耳。”是日人們多采金銀花、青艾等製成“垃圾噎”。傳說吃餈粑能去疾病、健身體。也有的鄉民將餈粑喂牛,傳說這日為牛魔王生日,所以四月初八農家均不役牛。這種習俗,解放後己漸有改變。

七、五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以菖蒲,艾葉、大丹花插於大門左右,城鄉普遍做灰水粽,又稱“涼粽”,用蜜糖或紅、白糖沾食。還有賽龍船的活動。相傳這日屈原溺水殉難,人們聞訊,爭相划船拯救,賽龍船由此演傳而來。

八、六月六

六月初六日為夭祈節,又為花林聖母神日,人們在這天宰豬、牛、雞祭神,以祝五穀豐登,還有“六月六曬衣服”的習俗,在這天將好衣服和書籍放在陽光下曝曬,以消滅蛀蟲。

九、七月七

七月七日為七夕之日,鄉村不重此俗,城中婦女慣於這天結拜姐妹。知道牛郎織女故事的人,在晚上向青年講述牛郎織女的淳樸愛情故事。在商業化的今天,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十、七月十四

又名“鬼節”。建國前,城鎮、鄉村普遍過此節。節日裡,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建國後,這些舊習已基本絕跡,如今大家喜歡宰雞宰鴨,在家中拜祖、聚餐。

十一、中秋節

欽州民間習慣叫“八月十五節”,雅稱“團圓節”,壯族人民稱“嶺頭節”。每當節日來臨之際,集市上有各種各樣的月餅和柚子等水果任人隨意選購饋贈親友。這天,在外親人總是儘可能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晚上,家家戶戶以月餅果品祭拜月亮,閤家團坐,品茶賞月,吃月餅,慶賀閤家團聚。部分地方,尤其是壯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中秋節期間有“跳嶺頭”的風俗習慣。

十二、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日,過去有“重陽登高”之說,有閒階層,這天登高賞秋。農民普遍釀甜酒。有些鄉鎮還在祠堂裡吃“重陽會”。

十三、冬至

十一月冬至日,有做糯米湯圓、包粽和殺雞鴨供奉祖先的習慣,名日“食冬”。

十四、十二月二十四日

該日為掃屋日。城鄉人們多在這天打掃屋內外,搞清潔衛生,力求整潔迎新春。

十五、除夕

年三十日(小月二十九)為除歲,也稱除夕。當天人們書寫春聯、神位、換桃符貼春聯。殺生具酒,力求豐盛,午後分別到附近神祠供奉,拜別祖先,供奉時燃鞭炮。供奉後,各家歡酌晚餐,晚上人人入浴更衣。是日,尊長以彩錢分賜卑幼,稱為“壓歲錢”。是夜有的通宵不眠,稱為“守歲”。

欽州禮儀習俗—婚嫁

舊時,本市婚嫁禮俗繁瑣。從“提婚說親”到“三朝回門”,一般有七道排場:1.男方託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託人探聽男方家庭,認為門當戶對,便用庚帖將女兒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請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無“沖剋”,男方即遣媒議聘;4.男方擇吉日,將議定聘金和新郎生辰的庚帖放入小匣子內,連同財禮、點品由媒人護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金、財禮、點品和男庚帖後,原匣內放入女庚帖,連同回送的衣著、喜果,由媒人帶轉,俗稱“定親”;5.成親之日,男女雙方各自設宴請客。男方發花轎至女家,新娘開容(又稱“開顏”,即用線將臉上汗毛捻去),梳妝,拜別,紅巾蒙面上轎;6.轎至男家,新郎出,向花轎三揖,謂“拜轎神”。伴娘攙出新娘,依次唱拜天地、祖宗、父母后,新人對拜。拜畢,新郎引新娘進入新房;7.第三日,與親族分輩依次禮見後,新郎新娘雙雙去岳家,俗稱“三朝回門”。至此,舊式嫁娶禮儀才告結束。貧窮人家婚嫁禮儀大同小異,限於條件,儀式、酒席從簡。

解放後,舊的婚嫁習俗逐漸革除,向文明、簡樸方向發展。集體婚禮、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逐漸增多。

欽州禮儀習俗—喪葬

舊時本市喪葬禮俗,大致為:1.病人彌留之際,家屬到場送終;2.人死後,即為死者理髮(或梳頭)、更衣,派人或發電函將死訊告知親友,請僧道做“齋”,家人披麻戴孝。後由親人捧死者頭腳將屍體入棺。3.出喪;4.死後第七日起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天一祭,俗稱“做七”;死後百日祭墳;至週年,再設祭,稱“做週年”或“脫服”。50年代起,逐步用追悼會代替弔孝;用遺像代替靈牌;用花圈挽軸代替焚香擺供;用戴黑紗、白花代替披麻戴孝。70年代開始推行火葬;但在鄉村中,由於各種原因,大都仍用土葬。喪葬禮儀中的迷信活動則有所革除。

欽州禮儀習俗—壽慶

舊時,一般是50歲開始,逢十做壽(實際逢九,俗稱“做九不做十”)。富家壽慶,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和壽聯,親戚得按親疏、輩份送壽禮,並做壽宴。平民小戶祝壽,親戚朋友團聚小酌,以示祝賀。

解放後,做壽之舉大為減少。即使有人做壽,其壽儀亦從簡,一般由小輩買點蛋糕、壽麵、菜餚歡聚一餐,表示敬意,拍張“閤家歡”照片,留作紀念。

跳嶺頭

“跳嶺頭”又叫“嶺頭節”、“看嶺頭”、“儺舞”、“頌鼓”、“跳鬼僮” ,約形成於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商周時期,在古籍記載中,它是一種以戴面具驅鬼逐疫的形式出現的祭祀活動,是最古老的一種祭祀帶面具舞蹈。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它已經成為華夏民族普遍的儀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它始終伴隨著儺儀、儺歌、儺舞、儺戲等一系列文化藝術現象,當代學者稱之為“儺文化”。

欽州風土民俗文化,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風俗簡介

在廣西南部地區的欽州、靈山、浦北一帶,每年的農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莊以氏族為單位,陸續過“嶺頭節”。“嶺頭節”,部分地區又稱“吃廟”,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嶺頭節”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跳嶺頭”,是一種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保護村屯清吉所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因其多在村邊緩坡嶺頭上舉行,故稱為“跳嶺頭”。祭祀過程中一人擊象鼓指揮全局,二人敲鑼配合鼓聲,老道公跟隨音樂節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個程序。它的特點是歌時不舞,舞時不歌。各村每年都在農曆八至十月這段時間內舉行一次,歷次遵循,已成慣例,故又稱“還年例”。

歷史介紹

柯琳在《儺文化芻論》中介紹,儺可能產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獻記載亦已有“天子儺”的說法,可見孔子時,國有“天子儺”(即國儺),百姓有“鄉儺”(即鄉人儺),“儺”已有一定的體制。

據民國三年《靈山縣誌》卷二十二《風俗志》記載:“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師鬼童於社前,跳躍以編,始入室驅邪疫瘴,亦乃鄉儺之遺意也。”這說明靈山縣的“跳嶺頭”與古代的鄉儺有血親關係。這種帶有古儺特徵的“跳嶺頭”習俗,其最早文獻見於明嘉靖版《欽州志》卷一《風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報。裝扮鬼像於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男女聚觀,唱歌互答,因而淫樂,遂假夫婦,父母兄弟恬不為怪。”據靈山縣秦屋山村老藝人黃業高、秦賓緣介紹,該村自秦允函、黃志能立廟、立社起,就開始在村場跳嶺頭了。據秦家族譜,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嶺頭”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主要內容

儺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演內容大致有“設壇”、“開壇”、“跳日午”、“跳三師”、“扯大紅”、“跳四師”、“跳忠相”、“滅妖精”等戲段組成,通常取材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戲曲故事。以頌鼓、銅鑼為主要打擊樂器,節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躍,富於藝術性。欽州各鄉鎮現都保留有多個儺班和風格各異、豐富多彩的近百個傳統節目。

儺戲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種。表演者身著古裝,頭戴帽子,臉掛麵具,手執刀、斧、戟、劍、棍、鋤、鏟之類的農具兵器。戲中人物栩栩傳神,表演時而詼諧有趣,圍觀的人群經常會因為表演者口語化的幽默說詞而暴發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時而神秘詭異,整個山坡充滿了陰森森的氣氛,不由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

表演儺戲時由村民們扮演的儺神要戴上各具象徵意義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開山、鍾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儺公、儺婆等。在儺戲中,面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面具是儺戲區別於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徵。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驃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文化價值

2006年,“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