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做牙,又稱牙祭

做禡年終餐會,傳統文化中,每月兩次的財神祭祀活動。現在的人逢到聚會或是慶賀喜事,常以吃吃喝喝來慶祝,就說是“打牙祭”,這說法從何而來?

的確,吃吃喝喝不能不用“牙齒”,其實“打牙祭”的說法源來已久,和“作牙”有關聯。

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作迓”也“作牙”祭拜土地公、迎“財神”?

根據《臺灣省通志》解“作牙”說:“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又說:“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迓”是迎接的意思,《爾雅·釋詁》釋:“迓,迎也。”現在民間都將“作迓”俗稱“作牙”了。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臺灣一帶有“作牙”的習俗,在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也稱福德正神,稱為“作牙”。每年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誕辰,從這一天開始作年中最初的祭拜,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作牙是最後一個,稱“尾牙”,“尾牙”也是年中最受關注的。

根據《風俗通》記載:“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土地公本是保護大地眾生平安的福神,古人祭“后土”或“社”神以感謝報答土地神保護平安。

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祭拜土地公傳說

也有一種傳說: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事親至孝,三十六歲時榮任周成王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享年一百零二歲辭世。他壽終3天仍然容貌不變,宛如活人模樣,眾人前往瞻仰,人人都稱奇。

福德逝世之後,繼任的是魏超,魏的為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世人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這麼一個窮人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竟然由貧轉富。老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塑神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牙祭” 商家行號的祭拜

商家行號祭拜財神“作牙”也稱“牙祭”。一般商號每月要舉行兩次“牙祭”,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奉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牙祭”之後把祭拜過土地公的肉食請“牙商”(買賣中介)吃飯,並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就有這麼一段,文士匡超人寄身文瀚樓,店主人情商他批書,擬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談到報酬條件等等,其中就有“牙祭肉”酬謝一語,說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

尾牙祭

一年中的“作牙”以二月二日的“頭牙”和臘月十六日這一天的“尾牙”最盛重。頭牙這一天傳說是土地公的生誕,也是過完年第一次“作牙”。“尾牙”則是臨年關前最終回的祭拜土地公,民間有在這一天前,商號要催收欠款、過了這一天就要等明年讓人好過年的習俗。

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在尾牙這一天生意人、商號老闆要設宴,感謝員工、牙商。尾牙宴的主要食物有潤餅和刈包, 此外還必有“白斬雞”這道菜。據說,往昔老闆將雞頭朝向誰,就表示那人要被解僱誰。

“牙祭”一般指舊時工商業主規定對店員、匠師、徒工等以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食。飽享口福大“打牙祭”之餘,不忘迴歸本位盡忠職守,不忘大地厚土承載萬物讓人享用,我們也要愛惜珍惜,永續給自己造福。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