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科研不靠譜?臨牀應用依舊潛力巨大

幹細胞科研不靠譜?臨床應用依舊潛力巨大

導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辛苦搬了一天磚的博士生Dr. 楚門,收完當天的最後一批細胞,入睡前日常瀏覽網頁:美國生物學的頭版頭條堪稱一萬點暴擊!科研圈的一個彌天大謊正式戳爆!學界為之興奮多年的心臟幹細胞涉嫌造假!哈佛大學的31篇頂級論文被悉數撤回!Dr. 楚門彷彿摸到了攝影棚假裝是天空的牆壁啊!或許屏幕前的你,還是一頭霧水,沒戴眼鏡沒聽清楚。且看下文:

撰文 | 虎斑妞

製版 | 王冠琳

也不知是受全球“黑天鵝”齊飛的影響,還是扁平的互聯網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核爆,“貴圈真亂”的故事如今複製到了科研圈。

近日,哈佛大學醫學稱,Anversa教授的31篇論文涉嫌數據篡改和偽造,被悉數撤回。心臟幹細胞的相關研究在一夜之間“爆倉了”!隨之傾覆的還有這名幹細胞界頂級學者,曾經風光無量的研究事業。

風險不是一夜積累的,數年前,謊言“爆倉”的徵兆就已出現:2014年,主角A君第一次被同行在《自然》期刊撰文質疑。2017年,他的老東家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被爆出要支付1000萬美元的罰款,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的資助亦將被追回。儘管A君曾“槓精”附體,和相關機構打過一場名譽權的維權官司,但最終也以敗訴告終。如今,他在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組已徹底涼涼。

幹細胞科研不靠譜?臨床應用依舊潛力巨大

事件的二號主角,心臟幹細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是在2003年被A君的一篇論文推到世人面前的。按照表面標記物不同,又被分為C-Kit+細胞、Scal-1+細胞、SP細胞等多個種類。其中,C-Kit+細胞被寄予了厚望,因為它能“定向分化為心肌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

“可以分化”這項技能有多牛?簡直堪比遊戲中的頂級Buff(遊戲中的魔法)!本來,心臟被認為是終末分化的器官。作為人體的大boss,當然要有高姿態:心臟不能再生,心肌細胞也不能在機體實現自我複製。

當過勞或者病變時,心臟只能通過心肌肥厚來消化“負擔”。要知道,心臟出毛病導致的死亡率,可遠遠超過了癌症。而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包括藥物保守治療、血管性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等,都無法逆轉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過程。壞死的心肌成了科學家們燒腦的問題。

有了A君發現的大神器——心臟幹細胞,可以說,人類對心肌梗死這樣的兇殘疾病,進行降維打擊,似乎就指日可待啦!

一時間,科研圈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敏銳且勤奮的科學家們,火速將心臟幹細胞的應用拓展至N個細分方向。敏銳且貪婪的商業資本,也迅速擲重金、搶佔產業的高地。

幹細胞科研不靠譜?臨床應用依舊潛力巨大

後面的故事當然大家都知道了——眼看他高樓起,眼看樓又塌了。皇帝的新裝無法欺騙所有的人。當萬眾矚目的C-Kit+細胞褪去“幹細胞”的光環,也泯然普通細胞矣。對於相關的研究,結論是否客觀,要理性看待。

舉個栗子:有些既往研究是提取心臟細胞,進行體外實驗,以探討隱藏的分子機制。當然啦,在一系列誘導條件下,確實有細胞在培養環境中長成了“理想的樣子”——分化成為心肌細胞。而生物體是複雜的,體外實驗不能全等於體內實驗,對於不同實驗條件下的研究結果,客觀看待才是正確的姿勢。

也有研究稱,把幹細胞家族的一員——祖細胞,注射到患者體內,在某些條件下,部分受試者的心臟功能確實得到了改善,而患者體內並沒有出現新繁殖的心肌細胞。科學家認為,或許是旁分泌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說,這些細胞產生了可以改善心臟機能的物質。

幹細胞科研不靠譜?臨床應用依舊潛力巨大

心臟幹細胞不“幹”,並不意味著通過幹細胞技術治療心臟病這條路走不通。目前,通過幹細胞治療血液疾病,幫助失明患者重見光明,改善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已成為現實,而且,幹細胞技術在臨床方面的應用也遠遠不止於此,其相關的機制,除了“再生修復”之外,還包括調節免疫途徑、調控基因表達,等等。未來,依靠幹細胞技術治癒心臟病,依然充滿可行性。

拜倫曾說,Adversity is the first path to truth,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條路。在人類科學探索的路上,桎梏、荒誕、絕境和黑色幽默從未缺席,科學的真理就在這重重的矛盾中,廣泛傳播,無往不勝。

參考文獻:

[1]Tang, XL,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Administration of c-kit(POS) Cardiac Progenitor Cell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ansplanted Cells Do not Become Cardiomyocytes, but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Endogenous Cells Persist for at Least One Year.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6) 4.

[2]Jop H. van Berlo, et al. c-kit+ Cells Minimally Contribute Cardiomyocytes to the Heart. Nature (2014) 5-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