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仙跡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傳說,魯班一夜修成大石橋後,招致仙人過橋驗收質量。張果老騎驢聚來日月星辰,柴王用獨輪車推上三山五嶽和九州,壓得大橋搖搖欲墜,魯班飛身橋下,單手托起。橋上留下了張果老的驢蹄印兒,魯班的託橋手印兒和柴王爺的車轍和膝印兒。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但是,細心觀察“古橋仙蹟”未免心生二疑:一是不見魯班託橋的手印兒,二是柴王的車轍、膝印兒與神話傳說不能自圓其說。既然是上坡因車沉坡陡而滑倒,那車轍應在前面高處,膝印兒應在後面低處。趙州橋上這仙蹟在橋巔之北,車溝反在低處,而膝印兒倒在高處。明顯與神話相矛盾。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據史料記載,關於“仙蹟”的神話最早見於宋,故可推斷“仙蹟”是唐宋重修趙州橋時加上去的,元以後關於趙州橋的神話傳說日益增多。趙州橋幾經重修,其神話也越來越多。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現在趙州橋的面貌是1953年——1958年修繕時,根據從地下挖掘出土的隋代建橋原件和有關資料塑造出來的。橋上的龍獸花草器物圖案,大都是按挖掘出土的建橋構件復原製作而成的,有十足的隋代神韻。

重修趙州橋工程期間,極“左”思潮正在泛濫,“香花”、“毒草”的界限已經混淆。神話故事是作為封建迷信加以批判的,一些人認為“古橋仙蹟”的傳說是荒謬的。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魯班託橋的大手印,原本在大橋東側拱下正中偏北約丈餘的地方,它已隨東側三道拱券於乾隆年間塌落河底。修橋挖掘地下橋石時,儘管人們尋找仙蹟手印石的興致很高,但未能尋得。至1958年修飾趙州橋時,老百姓要求補修仙蹟手印兒的希望化成了泡影。還把張果老的毛驢蹄印北移了,柴王的車溝和膝印往北移得更多,以致弄到不能和神話故事自圓其說的地步。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這決不是工程技術人員的粗心,而是他們對當時極‘左’思潮的違心的避讓。把膝印、車轍放成這樣,就是表明他們在破除迷信、不贊成神話傳說那一套。

古橋仙蹟和神話傳說的自相矛盾,是歷史留在家鄉文化上的印記

如今,當你站在趙州橋頭,聆聽著人們饒有興趣的談論神話傳說,再面對這已經殘缺的蹄印兒和互相矛盾的膝印、車轍時,會有美中之不足的感受。殘缺是遺憾,殘缺美卻是求之不得的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