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雷射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無人駕駛領域的競爭,從來都不只是汽車本身。關於零部件以及周邊產品競爭的激烈程度,並不會比汽車主機廠差多少。

激光雷達便是其中最灸手可熱的零部件,作為實現無人駕駛中最為關鍵的技術和關鍵組件,激光雷達的應用大幅度降低了無人車入門的門檻。有汽車廠商表示,隨著激光雷達的廣泛應用,將能夠直接推動無人駕駛行業的變革。

面對海外廠商的強勢來襲,國內激光雷達產業迅速岠起,已經掌握了包括固態激光雷達在內的核心前沿技術,在無人車這一最具希望的朝陽產業中取得重要話語權,意味著國內無人駕駛的應用研發和產業生態不會“受制於人”。

激光雷達是什麼

激光雷達(LiDAR),是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簡稱,是以發射激光束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徵量的雷達系統。其原理是利用光頻波段的電磁波先向目標發射探測信號,然後將其接收到的同波信號與發射信號相比較,從而獲得目標的位置(距離、方位和高度)、運動狀態等信息,實現對目標的探測、跟蹤和識別。

激光雷達通俗來說還是一種傳感器,其它傳感器還包括攝像頭、超聲波、紅外、毫米波雷達等等,其最大的特點即在於可以生成三維的位置信息,豈能快速能夠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外部形貌甚至材質,同時獲得數據並生成精確的數字模型。

相較於攝像頭等傳感器,激光雷達除了能夠生成三維位置模型之外,它的探測距離更遠、測量精度更高,同時響應速度也更靈敏,不收環境光的影響。因此激光雷達不僅是相當於給車裝了一雙眼睛,而且還是一雙千里眼。

從類型上來說,激光雷達可以分為機械激光雷達、固態激光雷達和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機械激光雷達帶有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的不見,而固態的則依靠電子部件來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相比傳統機械式,固態雷達掃描範圍更大、響應速度更快,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混合固態激光雷達走的是折中路線,外形不可見旋轉部件,實際仍然存在內部。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難度最低,在未來幾年,能批量生產的激光雷達,大多都屬於混合固態。

從內部線束數量來說,激光雷達又可以分為單線束和多線束激光雷達,傳統的單線束雷達掃描一次只產生一條掃描線,因此其生成的還是平面信息。雖說如此,單線束雷達由於測量速度更快的特點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譬如地形測繪等方面。

但傳統的單線束雷達由於掃描視角非常小,對於自動駕駛車型肯定無法適用。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增加線束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線束越多其探測範圍越廣,數據愈發精確。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達產品有4線束、8線束、16線束、32線束以及64線束等等,當然隨著時間推移,功能更變態的128線束激光雷達也已經亮相

Velodyne:無人駕駛激光雷達的開山鼻

你也許對激光雷達並不熟悉,但你一定通過各種渠道見過無人駕駛汽車車頂上各種奇形怪狀的傢伙。

比如,在Uber無人駕駛測試車的頂部,有一個類似“肯德基全家桶”的東西,其實這是一個激光雷達。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全家桶”只是眾多激光雷達的一種形象,Uber所採用的是來自Velodyne公司的激光雷達,這家全球領先的激光雷達公司,引領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

將激光雷達應用於無人駕駛,要追溯到美國DARPA發起的無人駕駛超級挑戰賽。在第一屆DARPA超級挑戰賽舉行的2004年,Velodyne還只有一家做低音炮的音響公司,創始人大衛霍爾(David Hall)是一個以發明低音炮音響而出名的古怪發明家。彼時Velodyne不僅跟激光雷達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甚至大衛霍爾連激光雷達是什麼都不知道。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霍爾將Velodyne公司從音響領域轉到激光雷達的原因,除了他本人對音響行業逐漸心生厭倦,開始轉向機器人的研究,更是撞上了美國國防部發起DARPA超級挑戰賽這個契機。

2004年的首屆DARPA超級挑戰賽,霍爾從他的機器人身上取下了一些馬達控制器和代碼,製造了一輛自動駕駛卡車參賽。雖然和所有的參賽隊伍一樣,都沒能完成最終的比賽,但霍爾從其他團隊中瞭解到一種名為“激光雷達”的東西,這種技術能夠使用激光束來感知物體並測量其範圍。

霍爾對激光雷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潛心研究這項技術。一年後,他帶著新的激光雷達裝置的車輛,參加了2005年的第二屆DARPA超級挑戰賽,儘管依然沒有贏得比賽,但卻貢獻了比賽最大的亮點之一——激光雷達裝置,並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霍爾的激光雷達與其他的激光雷達都不相同,它是可以旋轉的,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會發射激光脈衝。另外有一個傳感器專門負責測量每束光照射到物體以及返回所需的時間,最後通過計算機軟件將數據組裝成一個完整的、360度全景的汽車周圍環境的圖像。霍爾沒有像其他團隊一樣將裝置放在車前方,而是安裝在了車頂上,這樣就能同時掃描四周每個方向。有了這個裝置,他的無人車不僅可以識別和避免障礙物,還能定位在實時地圖上,即使在沒有GPS的情況下也能進行導航。

這一顛覆性的設計,令霍爾在兩年後獲得專利。他組建了一支工程師團隊,開發出Velodyne激光雷達系統。在2007年DARPA轉向城市挑戰賽時,霍爾收到了十幾個團隊想使用他技術的請求。他將自己的激光雷達系統出售給各個團隊使用,成功地將已經岌岌可危的音響業務挽救了回來。

這之後,Velodyne激光雷達的訂單開始紛至沓來。早期的客戶包括NavTech測繪公司和卡特彼勒建築公司等。2009年,谷歌開啟無人駕駛項目,使用的就是Velodyne的激光雷達系統,幾年後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也開始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達系統,蘋果的每輛自動駕駛汽車上甚至安裝了6個Velodyne的激光雷達。

2012年,Velodyne 將核心業務激光雷達部門剝離,成立了獨立運營的Velodyne LiDAR。目前該公司有包括HDL-64E、HDL-32E和PUCKTM(VLP 16)三個系列在內的多條產品線,以後兩款激光雷達產品為主。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如今,Velodyne已經成為自動駕駛汽車激光雷達的黃金標準,幾乎所有主要的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商都開始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達。Velodyne激光雷達成為當之無愧的激光雷達之王。

國外激光雷達成為主流

近年來,無人駕駛激光雷達領域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激光雷達成了各大兵家的必爭之地。目前,車載激光雷達的產品及生產廠商主要集中於國外。

1、Quanergy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Quanergy這家硅谷新銳的激光雷達公司於2012年成立,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卻生產出了全球第一款固態激光雷達。這款產品S3在CES 2016上首次亮相,尺寸與Velodyne產品差不多。不同的是,Quanergy取消了昂貴的機械旋轉形式。固態意味著不能旋轉,只能探測前方,但多裝幾臺問題就解決了。固態激光雷達非常便宜,量產成本僅需250美元,與Velodyne相比簡直就是白菜價。

Quanergy固態激光雷達的關鍵技術“相控陣激光雷達技術”,正是創始人羅伊·艾爾達達(Louay Eldada)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研究課題。另一位創始人於天越來自中國,曾是光伏企業Nanosolar的首席科學家。

2、IBEO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Ibeo於1998年成立於德國漢堡,公司專注於車載激光雷達的應用研發。2016年8月,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採埃孚收購了Ibeo 40% 的股權,這次收購主要是為了獲取 Ibeo 公司在激光雷達(LiDAR)技術和環境感知算法領域的專業技術。

就Ibeo激光雷達產品來講,目前國內使用的主流產品為LUX4線和8線,多應用在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項目上。從設計上來講,8線在垂直方向增加了4條激光光束,獲得信息較4線產品更加豐富。這兩款產品都可以用在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和城市自動駕駛,利用多回聲技術適應不同天氣的需要,繪製車輛周圍360°的環境圖景。

Ibeo公司為全球頂級LIDAR系統供應商,至今擁有核心專利近百項,廣泛參與歐盟智能駕駛、精確定位、智能交通等科研項目,合作汽車製造商有:寶馬、大眾、奧迪、通用汽車、豐田等。

3、Innoviz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Innoviz成立於2016年初,是一個專注於雷達傳感器的初創公司,致力於量產級固態雷達傳感器研發,併為其硬件開發配套輔助產品。該公司的創始人和主要技術均來自以色列國防軍。公司目標是造出價格在100美元以下的固態激光雷達。為了實現相比市場價格800倍的成本緊縮,Innoviz計劃削減激光雷達的構成部件。這款終極產品將會非常小,體積是Velodyne 64線雷達體積的百分之一。

Innoviz發佈的旗艦級汽車LiDAR器件InnovizOne,一款成本經濟、設計緊湊的固態LiDAR傳感器,能夠提供高清晰度3D掃描。Innoviz目前正在與領先的相關廠商合作將InnovizOne整合進入駕駛系統,並針對Level 3~5級的自動駕駛進行進一步產品開發。InnovizOne的樣品預計將於2019年第一季度開始供貨。

4、LeddarTech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LeddarTech於2007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成立,剝離自加拿大國家光學研究所,是全球唯一一家基於專利、前沿技術的高級探測與測距系統供應商。它主要為OEM主機廠、Tier 1供應商、零部件&子系統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提供LeddarCore IC傳感器技術,用於開發ADAS/AD解決方案中的激光雷達。LeddarTech與法雷奧合作研發一款“最便宜的激光雷達傳感器”。

5、Phantom Intelligence

Phantom Intelligence和歐司朗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事業部在合作開發一款“可用於城市駕駛中低速障礙物探測的集成式、低成本的激光雷達”,成本將控制在100美金以內。其中一款概念產品是半導體激光雷達,擁有2*8共16個二極管陣列,可探測距離達30米。整個陣列按照一個寬度遠大於高度的扁矩形形狀排列,因為為它設計的應用場景裡,更加強調水平方向的分辨率:避免車輛前方的刮蹭和撞擊。

坦白來講,這是一款應用面比較窄的產品。首先,它只能應付低速交通。其次,它也不是自動駕駛的必需元件。不過目前它卻佔據了巨大的市場——比無人駕駛車更近的未來裡,階段性的主動安全類產品將會迎來井噴。

6、TriLumina

TriLumina於2010年從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獨立出來。專注於LiDAR光源和室內照明領域。TriLumina的近紅外發射器可以為激光雷達、深度傳感和智能照明提供高功率光源。

該公司的產品面向LiDAR、駕駛監測系統、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應用、工業機器人深度傳感和手勢控制以及商業和消費類電子市場。公司正在開發的芯片產品能夠改進激光雷達的飛行時間特性同時還能夠降低功耗和體積。值得注意的是,TriLumina的投資者中有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日本Denso,TriLumina有望藉助這家大Tier 1供應商獲得更多接觸汽車市場其他客戶的機會。

國內激光雷達正在崛起

近兩年來,隨著自動駕駛的高速發展,激光雷達的必要性催化產業迅速發展。令我們自豪的是,中國代表隊並沒有重複其他重要汽車零部件“技術握在別人手裡”的歷史,亦在決戰中殺出一道血路。目前國內至少十多家企業已掌握激光雷達核心技術,在車用激光雷達行業佔據優勢地位,成為全球行業的核心力量之一。

1、速騰聚創(Robosense)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速騰聚創(Robosense)成立於2014年,總部設立在深圳,並在北京和硅谷設有辦事處,孵化於激光雷達領域擁有7年研發積累的博士團隊,致力於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為自動駕駛提供最先進激光雷達環境感知解決方案。

在2016年,速騰聚創宣佈已掌握多線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後,多年的技術積累開始爆發。速騰聚創量產16激光雷達產品RS-LiDAR-16,成為國內量產車載多線激光雷達企業,接下來發布了32線激光雷達產品RS-LiDAR-32、激光雷達感知算法RS-LiDAR-Algorithms、感知算法盒子RS-Box以及RS-Fusion-P3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環境感知解決方案,旨在一站式解決自動駕駛感知層在激光雷達軟硬件系統難題。另外還推出MEMS固態激光雷達產品,搭載阿里菜鳥無人物流車,是全球首款搭載到無人駕駛車輛的固態激光雷達。

在2017年,國內各大無人駕駛挑戰賽團隊紛紛搭載RoboSense激光雷達,打破過往海外激光雷達一邊倒的局面。據目前公開資料,與RoboSense達成合作的企業已有:阿里菜鳥、京東、百度、上汽、北汽、深圳巴士、AutoX、圖森未來、ZMP、Deepmap、roadstar.ai、高德地圖、四維圖新等。

2、禾賽科技(Hesai)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禾賽科技2013年成立於美國硅谷聖何塞,2014年總部遷至上海。公司擁有300多名員工(30餘名博士),聚集了光學、精密機械、電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行業的頂尖專家,畢業於斯坦福、麻省理工、清華等名校,並曾就職於蘋果、蔡司、寶馬、德爾福、德國大陸集團等世界級研發和科研機構。目前,禾賽科技擁有一個研發中心和兩個製造中心,辦公室分佈於上海和美國硅谷。

自2016年底開始,禾賽針對無人駕駛,陸續推出了三款激光雷達。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Pandar40,具有200米的測距能力和釐米級的精度,海外客戶遍及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在國內也被廣泛用於國內頂尖無人駕駛公司和高校車隊。Pandora是一個集合激光雷達與攝像頭模組於一身的all-in-one自動駕駛套件,解決了無人駕駛公司對於多傳感器標定和觸發的耗時耗力的難題。PandarGT固態激光雷達基於ZOLO技術,具有抗震動、耐高低溫的巧妙設計,在大幅提高測距性能和角度分辨率的同時,成本在量產時可以做到數百美元。

禾賽科技已經完成天使、A、B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3.8億元人民幣。投資機構包括了頂級戰略和財務投資者,包括光速中國、百度、高達投資、遠瞻資本、真格基金等。

3、北科天繪(Surestar)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北京北科天繪科技有限公司於2005年創立,長期專注於激光成像雷達技術及產品研發和生產。北科天繪的產品系列完整,擁有世界唯一的全系列導航及測繪激光雷達裝備研製能力。2014年開始調查自動駕駛及機器人用激光雷達的市場潛力,2015年啟動導航型LiDAR技術及產品研發,2016年發佈16線360度導航激光雷達R-Fans,2017年9月同時發佈32線360°掃描激光雷達R-Fans-32和 64線150°掃描激光雷達C-Fans-64兩款產品。這兩款產品將使我國的人工智能激光雷達技術與國外產品並駕齊驅。在國內外市場,北科天繪激光雷達直面歐美廠家競爭,產品遠銷美國、歐洲及東南亞等國。

北科天繪擁有自主完整的激光雷達核心技術,累計申報知識產權(專利、軟著和商標等)近百件,在北京、蘇州、合肥三地分別設立有總部及研發中心,生產及測試基地和應用技術研究中心。2017年8月,基於國內激光雷達行業發展需要,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委託北科天繪成立了“激光雷達檢測和科研成果評價中心”。這標誌著我國首個專業化、規範化的激光雷達檢測環節的正式建立。

4、鐳神智能(Leishen)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深圳市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是國內激光雷達行業的領導者,公司致力於向全球提供先進的激光雷達(包含TOF32線、16線及單線、MEMS固態激光雷達、遠距離激光雷達、激光三維成像激光雷達、3D FLASH、相控陣、三角法、相位法激光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激光位移傳感器、高精度激光傳感器、激光滅蚊炮、激光滅蚊機器人、特種光纖激光器等硬件產品;基於激光雷達、視覺等多傳感器融合的服務機器人、AGV、無人叉車SLAM自主導航及激光雷達反光板導航的系統解決方案;基於激光雷達、視覺等無人駕駛多傳感器融合系統解決方案;以及基於激光雷達的工業自動化、智能安防、智能交通、三維測繪等系統解決方案。

其中鐳神正在研發的130線激光雷達和1.5um光纖分佈式激光雷達預計年底出樣機,這兩款激光雷達代表了目前世界激光雷達行業內最高技術水平,將會引領行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鐳神智能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了TOF多線及單線激光雷達、相位法激光雷達、三角法激光雷達技術方案的企業。鐳神智能是國內唯一一家量產了可用於AGV、服務機器人防撞和機器人自主導航與定位的單線TOF激光雷達整套方案的企業;是國內唯一一家自主研發出激光雷達集成電路芯片的企業;是國內唯一一家自主研發出激光雷達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線,數十倍的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規模化量產能力、提升激光雷達產品性能及穩定性並降低成本的企業;是唯一能自主生產激光雷達用光纖激光器的激光雷達公司。

5、北醒光子(Benewake)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公司專注於固態激光雷達的研發和製造的企業。北醒光子專注於“機器人眼睛“,產品包括:單線環境雷達DE-LiDAR 1.0(主要用於無人機和機器人)、多線長距雷達DE-LiDAR 2.0和固態雷達DE3.0系列。目前,北醒業務覆蓋歐美及亞太等海外市場,其激光雷達產品可廣泛應用於無人駕駛、無人機(物流、植保等)、機器人(智能家居)、AGV(工業領域倉儲物流)等領域。北醒曾獲得凱輝(法雷奧汽車基金)、順為、IDG、科沃斯的投資。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CE30是北醒光子研發的一款大視場角固態激光雷達,它可同時輸出132°水平視場和9°垂直視場範圍內的灰度與深度信息。特別優化的避障模式,可自定義矩形興趣區域,以聚焦於探測範圍內的障礙物位置信息,精準匹配機器寬度,同時支持多機協同工作,且抗強光。多線長距雷達探測距離在百米級,可以做到8-32線、超高速採樣頻率,體積與近距雷達接近,可以用在無人駕駛、室外機器人等領域。

6、握奇光目(WatchEye)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北京握奇光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初,總部位於北京,專門研發、設計和生產各類激光雷達,公司願景是讓所有智能機器都有智慧的眼睛。握奇光目脫胎於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研究院和博士後工作站,握奇數據於2009年開始研究激光雷達,在2019-2016年這8年間掌握了各類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申請了10餘項激光雷達專利,並開發出單線和多線激光雷達樣機。

握奇光目迄今成功開發出五款激光雷達產品,分別是Mouse01-A、Mouse01-B、Mouse01-C、Eagle01、Eagle32。其中Mouse01-A用於定點測距的場景,Mouse01-B專用於掃地機器人,Mouse01-C用於各類機器人,Eagle01用於車型、船型等識別,Eagle32用於無人駕駛。

握奇光目已與交通部、北航、北交大、三一重工、徐州重工、廣東聯合電子、北京聚利、石頭科技等單位開展各種激光雷達應用的合作。

7、飲冰科技(ICE DRINK)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飲冰科技成立於2016 年 6 月,是一家致力於研發和製造新一代 激光傳感器的高科技創業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啟迪控股、泰有基金、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清控銀杏、勝因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親睞。

飲冰科技是國內最早量產並銷售中長距離單點、單線激光雷達的技術供應商。目前已經形成了短距離和長距離兩個產品系列,並有相 應的成套技術解決方案提供。飲冰科技的激光傳感器產品以飛行時間法(TOF)為基本探測原理,與其他的探測方法相比較,飛行時間法產品抗陽光照射、精度高、頻率高,具有應用於汽車領域的獨特優勢。

飲冰科技擁有完整的產品知識產權,能夠獨立完成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測試的全過程,產品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技術指標相 當的前提下,價格極具競爭力。飲冰科技能夠針對激光傳感器的關鍵參數及性能,進行定製化開發,更好的滿足客戶的專業化需求。

8、佳光科技(Encradar)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佳光科技(Encradar)成立於2016年底,總部位於北京,並在上海、深圳兩地設有研發中心和生產中心。佳光科技創始團隊主要來自清華、北航等高校,核心研發人員曾供職於航空航天及GPS等領域,並在產品量產等方面擁有豐富實踐經驗。

經過不斷的技術摸索實踐,佳光已推出採用無線技術的遠距離單線激光雷達INS-1、單線離軸激光雷達INS-L1、全球首款24線激光雷達INS-24、車規級MEMS激光雷達INS-M1以及適用於近距離感知場景的純固態激光雷達ZEN-2A五款產品。目前佳光已與某主機廠、某Tier-1供應商達成合作,並與無人配送、服務機器人領域的多家企業對接合作意向。

9、思嵐科技(Slamtec)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思嵐科技(SLAMTEC)成立於2013年,其核心研發團隊在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及核心傳感器方面擁有豐富的研發和實踐經驗。通過技術研發和產品迭代不斷為機器人市場提供高效可靠的解決方案,思嵐科技已成為服務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的領航者。

思嵐科技目前擁有360°掃描測距激光雷達RPLIDAR、模塊化自主定位導航系統SLAMWARE及通用型服務機器人平臺ZEUS等三條核心產品線。目前一共推出了RPLIDAR A1、RPLIDAR A2、RPLIDAR A3以及TOF室內外激光雷達等產品。RPLIDAR A3採用激光三角測距技術,配合自主研發的RPVision 3.0高速視覺測距引擎,可進行每秒高達16000次的測距動作,並在遠距離工作時同樣表現出色。思嵐科技業務輻射亞洲、歐洲、北美等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企業用戶超過2000家、個人用戶累計超過10萬。

10、巨星科技(Great Star)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巨星科技創建於1993年,擁有做激光雷達的華達科捷和歐鐳激光兩家子公司。其中,華達科捷是高端激光測量傳感設備研發與製造企業,掌握高端激光測量技術,已研發出適用於AGV、巡檢機器人等使用的32線束激光雷達。它能夠根據掃描到的點雲數據快速繪製3D全景圖形,是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等自主導航式移動機器人的重要設備。2016年3月,巨星、華達科捷等共同設立歐鐳激光,作為未來激光雷達的研發中心及智能裝備研發平臺,致力於2D及3D激光雷達、移動測繪設備、激光投影顯示模組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巨星科技在自動駕駛汽車、移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測繪等領域為客戶提供激光雷達傳感器的同時,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或協助相應的解決方案。公司擁有多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器件,在製造能力及成本控制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在安全激光控制技術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面獲得了突破。2018年進入大批量規模量化生產。

11、麗恆光微(Lexvu)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上海麗恆光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由海歸技術團隊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共同發起成立,於2010年註冊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集電港。公司成立以來承接了多項政府及研究院項目,包括國家02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以及上海科委科研計劃項目等。公司已經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風險投資,包括上海中新技術創業投資,國科嘉和西科控股,以及西科天使,上海百贏、湖南海捷等機構投資。

麗恆光微在MEMS領域深耕多年,擁有獨創的CMOS-MEMS單芯片集成傳感器技術——CeMEMS(授權技術商標),並且掌握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包括已授權和獲准申請專利60餘件(詳情請至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查詢),具有全球可持續性技術競爭優勢。

12、洛倫茲(Lorentech)

「產業瞭望」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的第二戰場

洛倫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Lorentech)是全球領先的激光雷達供應商,提出全新技術體制的固態激光雷達,具有可靠性高、探測距離遠、抗干擾等優勢。通過持續創新,產品不斷滿足未來各級別自動駕駛車輛、機器人、安防監控、物流、身份識別、手勢識別等場景對環境感知越來越高的需求。

公司註冊於北京市中關村核心區,已獲得清華同方、啟迪、東方國獅等的千萬級天使投資。核心團隊畢業於清華大學、中科大,在航天、航空、汽車等領域有多年行業經驗,並在激光領域有數十年積累,博士、研究生佔比超過70%,並長期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科大、杜克大學、加州大學等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和學府保持合作。

針對自動駕駛車輛、機器人和安防監控的需求,洛倫茲自主創新開發全新一代的高性價比固態激光雷達。無旋轉部件,探測距離可達數百米。自主開發了激光雷達核心部件,並在激光光源、掃描方式、光路設計、信號處理等方面均有突破,目前已申請發明專利十餘項。

目前來看,國內自主企業在激光雷達相關產品研發上已先後取得突破,並與國內整車企業開展緊密合作。由於國際上真正規模化應用激光雷達的量產車項目還屬於起步階段,自主企業仍然機會在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