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中国人到底适合不适合搞私营经济?

我看了吴小平写的私营经济的文章,引起了新的思考。吴小平是说,

现在的经济已走向混合经济,即公私通过股份制形式而形成的经济形式,而非纯私人经济。引起了一片反对声。

这种情况说明了当今社会己接受了私营经济这种现实,不少人习惯于在私营经济中就业,创业与生存。因此形成了当下的私营经济不可动摇的认识。可以理解。

不过,人家吴小平也沒有说取缔私营经济,而说公私混合。如果一个私营企业,力量很小,度日艰难,突然有国家给你投资,你不愿意

俺们这边有个化肥厂,一向经营困难,突然有一个大公司愿意向它投资,并纳入人家的经营体系,重新运作起来。工人原来工资拖欠,现在工资番了几倍,并月月兑现。每个人高兴着哪。街上的小商小贩看着眼睛都绿了。

私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有些人打着工岗位就没了。什么原因?企业不养闲人。

我观察了一个银行,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许多办业务的人员都跑到大堂里拉业务。真正在柜台后坐的沒几个人,而进银行办事的人更少。我估计,在大厅里这些人过一段时间也会推向社会,去投身私营经济。

你不能说人家不对,因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私营经济没有保留多余人员,为社会就业作贡献的义务。但是他们也改变不了市场萧条,景气惨淡,商品滞销的大环境,也避免不了大老板挺,小老板哭,大量人员游离于社会,缺少购买力的现实。

內中的原因自已思考!请不要急于拍砖。更不要犯前方自已拍砖身后岗位没了的傻!

鸦片战争的影子到现在,仍在国人头脑中徘徊。许多人都不知中国人为什么打败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你想想,以股份为纽带,将众多的小资本集中到公司旗下,统一意志,如何打不败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东方民族?

前几年,有人总结中国人与外国人做生意,中国人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利益都送给了外国人。为什么?中国热衷于个人经营,相互竞争激烈罢了。还有人总结中国某些企业失败原因,私企老板太自私,缺乏格局,沒有情怀!什么原因?太钟情于私营经济了!

吴小平的意思是说。私营经济将过渡到公私混合(合营),以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的私企格局將过渡到股份合作的公司格局。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大趋势。

人们的视野也应当放远,不要只盯着自已的一点利益而勾心斗角,更应皆顾其它股东利益而学会合作,实现双嬴。不是吗?你看看,有多少企业现在在招合伙人,为什么?想想就明白了。

欢迎拍砖!

阅读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