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深讀|北大醫院張志超:我國男性真的越來越「不行」了嗎?


壹周深讀|北大醫院張志超:我國男性真的越來越“不行”了嗎?


作者| 周亦川

來源| 搜狐健康

近日,從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傳來消息,捐精志願者在通過層層的篩選後,精子的合格率僅有不到10%;同樣,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精子密度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快速下降,幾十年間下降了一半還多。另一方面,男性不育就診人數與日俱增,已經佔到不孕不育的40%以上——我們是否面臨著生育危機?


壹周深讀|北大醫院張志超:我國男性真的越來越“不行”了嗎?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男科中心主任醫師張志超對此表示,人類進化用了上千萬年,不可能在幾十年上百年就被滅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營養條件好了,生孩子也有了專業醫院的保障,那麼我們的身體也許會偷個懶,不需要製造那麼多的精子就能成功實現生育。目前的計數方法也是造成精子密度下降的一個原因,原來用肉眼顯微鏡計數,也許同一份精液同一個人操作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現在用電腦計數能夠得出更準確的數量;原先WHO精液分析標準第四版要求精子正常形態率和第五版不同,這也是計數方法的差異,我們單純將其正常率標準大幅下調到歸結為當今男性合格率低,也是不合適的。

至於精子庫合格率低,也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因為精子庫對精液的密度、活力以及正常形態率標準要大幅高於普通的精液,因此精子庫合格率低不能等同於精液正常率低。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甚至有些商家為了銷售保健產品過分將男性精子質量問題誇大,這是不合適的。

張志超說,男性不育的因素很多,一些生殖道感染、內分泌異常等疾病會導致不育,環境汙染對精液質量下降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但最大的因素還是出在我們自身的能動性,比如說高齡。一個人最佳的生育年齡在24—27歲左右,最好在30歲以前將生育問題解決。但現在的年輕人在這個歲數卻忙著工作,有性生活的人想著用哪些方法避孕,等到三十五歲才想著生孩子自然難度就大了不少。如同春耕秋收,生孩子太晚就像錯過了最佳的季節。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焦慮緊張。張志超講了一個案例:一對中小城市的小兩口,結婚一年半載都沒有懷孕,自身的緊張、父母的催促、鄰居的議論都給這對年輕人帶來了壓力,四處求醫都沒能成功。當他們認命準備領養一個孩子的時候,卻成功懷孕了。年齡增長卻成功懷孕,說明心理問題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打個比方說,焦慮會讓懷孕成功率下降一半,患有生育方向疾病的家庭本身成功率至多有普通人的70%,再打個對摺,就只有40%不到,這樣的差距是藥物或營養品彌補不了的。

有些家庭為了懷孕,兩個人專門學習了測排卵期,恨不得用手機鬧鐘提醒應該在哪一天的幾點鐘過性生活,緊張不堪,適得其反。對於女性,測排卵期時間不一定那麼準,沒有幾個可以用B超監控排卵。焦慮緊張影響排卵,影響著床,焦慮還可能讓時間發生變動。對於男性,精液質量最好的時候是上次排精後的3至7天。有的人希冀於養精蓄銳,算好了排卵期半個月過一次性生活,那這些精子都是“老人”了;有的人集中打攻堅戰,連著幾天多次性生活,這些精子生產還不到48小時,還是個“孩子”——讓一幫老人孩子“打仗”,哪能成功呢?

一週兩次性生活,那麼每次排出的都是正當年的精子,活力最強。

張志超說,精子在女性體內可以生存48小時,最長的可以到一週,規律性生活可以保證女性體內一直有適量的精子;研究還發現,女性排卵期還會產生一種趨化因子吸引精子,讓精子活力更強,相當於給體內的精子提供額外的動力,相較於性生活中排出的精子反而更有優勢。可以說,讓這些精子“提前起跑”。

因此在不育的診療過程中,我們不要一上來就想著用藥,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兩個人調整正確的心態。工作可以通過加班完成,但生孩子是趕工趕不出來的。迴歸自然的性生活狀態,吃自然的食品,兩個人都放鬆下來,發揮最好的水平。光想著開藥手術,醫生卻沒有在心理層面對患者完成指導,患者沒有真正把這些話聽進去,這對受孕成功率的改善將十分有限。


壹周深讀|北大醫院張志超:我國男性真的越來越“不行”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