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黃泛區」變身「黃灌區」

河南“黄泛区”变身“黄灌区”

河南原陽縣祝樓鄉渠道襯砌後,提高了黃河水灌溉的效率,減少了水分流失。劉高陽攝 新華社發

新華社鄭州10月29日電(王林園 劉高陽)“黃河水澆灌出來的原陽大米,晶瑩剔透,又黏又香。”河南新鄉市原陽縣祝樓鄉新城村村民祝忠民說,“我們家這幾年水稻畝產超過1300斤,我們用的種子、肥料越來越好,但最主要的是缺不了黃河水。”

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萬畝以上的引黃灌區從21處增加到52處,有效灌溉面積從145萬畝增加到1360萬畝,為河南農業生產尤其是提高糧食產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而在歷史上,黃河改道,氾濫成災,給原為富庶之區的豫東平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洪水過後造成土地鹽鹼化,使糧食產量極低,造成了歷史上多次大饑荒和災民遷徙。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勝利渠等一批引黃灌溉水利工程的興建,極大改變了河南糧食生產局面。澆灌祝忠民家農田的黃河水,就是從人民勝利渠引來的。在祝忠民等豫東平原百姓眼中,黃河水是“肥水”,灌溉一次,可以滋養作物10到15天。而用當地的井水,則只能維持一週,還要消耗電費。

河南“黄泛区”变身“黄灌区”

祝樓鄉村民在介紹今年水稻生長情況。劉高陽攝 新華社發

“延津小麥”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顆粒飽滿、蛋白質高、有機、綠色、強筋”是它的品牌特點。位於新鄉市的延津縣王樓鄉,地下水含鹼量高,村民普遍採取井水和黃河水交替灌溉的方式種植小麥。

“春播過後的第一次澆灌必須採用黃河水,畝產可至1200-1400斤,之後可以用井水,否則產量就會下降到600斤左右。”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局長李世軍介紹,人民勝利渠自1952年開灌以來,累計引黃河水380多億立方米,實現社會效益400億元。如今人民勝利渠已覆蓋了豫北新鄉、焦作、安陽三地11個縣(市、區)57個鄉鎮。

從難以種植糧食到形成“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品牌,40年來,灌區管理部門不斷對配套的田間工程進行完善,同時,實施了一系列高效節水項目,建設了灌區信息化和防汛抗旱指揮調度系統,對主要乾渠過閘流量進行信息監測和視頻監控,對灌區作物水環境信息、地下水位、水質等進行全面監測。

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黃河水灌溉的效率。據河南省水利廳統計,經過40年的建設和改造,灌區內作物灌溉週期平均縮短了4-6天,河南省內引黃灌區年節約水量8.13億立方米。

河南“黄泛区”变身“黄灌区”

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進行的作物種植試驗所使用的稱重式土壤蒸滲儀。劉高陽攝 新華社發

在河南省最大的引黃灌區趙口灌區所在的開封市尉氏縣,渠道襯砌後,灌溉管網延伸至農田,村民引水灌溉,用水量和用水時間都實現了IC卡控制。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村民石長鎖說:“種上小麥我們就得澆水,現在澆水很方便,河水都引到地頭了,如果河水緊張了,我們也可以刷卡用井水,實現了井水河水雙配套。”

據觀測,尉氏縣張市鎮位於趙口灌區引黃灌溉補源區,多年來地下水位保持在45米左右,灌溉補源促使張市鎮地下水位至少少下降30米,保持著地下水生態平衡,改善了水生態環境。

趙口灌區始建於1970年,次年開灌,設計灌溉面積587.1萬畝,涵蓋鄭州、開封、許昌、周口、商丘5地14個縣(區)。“目前,已經建成乾渠56條、支渠144條、閘涵等建築物2310座。”河南省豫東水利工程管理局趙口分局副局長李朝陽說,趙口灌區累計灌溉6000萬畝次,補源2000多萬畝次。2007年起,趙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開始實施,二期工程已列入國務院172項重大水利工程。

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持續不斷的改良與防治,河南省內黃河灌區多年鹽鹼化問題得到改善,平均糧食畝產提高了近4倍。地下水位多年保持在臨界水位以下,同時取得了節水、減淤、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效果,“黃泛區”變成了“黃灌區”和“大糧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