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臨博會開幕式現場

前不久,以“開放、創新、合作、發展”為宗旨,“暢遊河州品美食,助推商旅促發展”為主題的2018臨夏國際美食民族用品博覽會落下帷幕——共接待遊客161.23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59億元,銷售總額3.78億元……本屆臨博會的成功舉辦,繼續深化培育了我州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富民興州步伐,提升了臨夏的對外形象,達到了以節會聚人氣、提形象、擴招商、促發展的目的,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推動了旅遊、文化、商貿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提升了臨夏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更好地對外展示了“山水臨夏、綠色臨夏、美麗臨夏”新形象。

細數我州舉辦的節會——春有河州牡丹文化節,夏有東鄉唐汪川杏子採摘節,秋有臨博會,冬有和政冰雪旅遊節……節會活動內容豐富,四季接續,已成為我州“三個百億元”產業之一旅遊業的主要支撐。

節會活動是整合旅遊資源、提高區域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有效載體。在各種節會不斷湧現的同時,如何創新,尤其是如何使旅遊業持續推動我州“百億元”產業發展,值得思考。

從“四大節會”到“百花齊放”

“春可賞花秋摘果,夏可避暑冬賞雪。”隨著國民休閒旅遊時代的到來,出遊已成為大眾娛樂消遣的一種常態化方式,而節會活動無疑成為最為直接而有效的載體。

“近幾年,來臨遊客的數量逐年攀升,豐富多彩的旅遊節會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臨夏市旅遊局負責人馬鵬霖說。

據統計,今年河州牡丹文化節期間,臨夏市累計接待遊客234萬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10.4億元;臨博會期間,全州累積銷售總額3.78億元,接待省內外遊客161.2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9億元。

馬鵬霖介紹,去年全州旅遊業各項指標中,牡丹文化月和臨博會兩大節會貢獻接近三成。特別是清明節、五一小長假和牡丹文化節相連,十一黃金週和臨博會相融合,形成了臨夏特有的兩個“旅遊黃金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最初的臨博會,到如今的東鄉唐汪川杏子採摘節、河州牡丹文化節、和政冰雪旅遊節,臨夏旅遊已形成四季有節會的格局。在這四大節會的帶動下,我州各縣市紛紛舉辦一系列的特色節會活動,以聚攏人氣和財氣——東鄉縣的杏花節、和政縣的油菜花和魯冰花節、永靖縣的彩燈節和草莓採摘節、康樂縣的牛文化旅遊節……如果說當初的牡丹文化節是“一枝獨秀”的話,現在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節會搭臺經濟唱戲

“節會活動並不僅僅是一個旅遊載體這樣簡單”州旅遊局信息科負責人王明表示,“從國際、國內的經驗來看,經濟性節會活動是蘊含巨大商機的‘聚寶盆’。”一個成功的節會活動,為當地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後續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這在我州部分縣市舉辦的節會活動中已有所體現。臨夏市依託十里牡丹長廊舉辦的河州牡丹文化節,已成為我州知名花卉節會品牌。該節會活動帶動周邊旅遊景區遊客量大幅攀升,拉動了當地旅遊消費,餐飲、住宿等行業市場異常火爆,也帶動了牡丹花及其相關衍生產品的熱銷。

去年牡丹節高峰期間,景區內4個停車場天天爆滿。每天不到7點,就有人在牡丹長廊賞花遊玩,排隊進入東郊公園的隊伍更似一條長龍;每天10點前後,景區就進入高負荷運轉狀態,各項規劃旅遊線路以及遊玩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到了晚上,景區內依然遊人如織,在奧體中心觀賞夜景,在八坊十三巷流連忘返。

……

“通過大型知名旅遊節會活動的帶動,各縣市豐富的地域特色和旅遊資源得到充分展示,這有利於一個地區在較短時間內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王明說,“節會搭臺、經濟唱戲”這一現象,在我州各縣市旅遊節會活動中表現尤為明顯。

王明表示,從宏觀方面來看,節會經濟促進了要素集聚,有效帶動了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旅遊、商貿、會展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從微觀方面來看,節會經濟有利於資源聚合,促進投資與消費,擴大本地就業與增收。

讓市場作為經濟“抓手”

發展節會經濟必須以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評判。市場之手,可以讓市場認可度高、“含金量”高的節會得以站穩腳跟。市場化運作前提就是要首先養活“自己”,而專業公司的加入,會讓節會“走向”越來越專業。

臨夏國際旅行社負責人羅春林表示,做旅遊就必須遵循市場規律,遵循市場規律則意味著,打造節會品牌,須有一種“做市場”的營銷意識,真正實現由“形象節會”到“實力節會”“創新節會”的轉變。

王明表示,節會活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創新是關鍵,一個持久有影響力的節會,必定是具有創意的節會。同時,節會活動要實現產業鏈延伸,關鍵還得突出“特色”二字,而文化特色是最具地域性和吸引力的。任何一個“節”經濟現象,一定是通過“節”文化內涵的創意,產生巨大的產業鏈效應,並衍生出社會經濟文化的延伸效應。節會作為市場需求的體現,必須經受市場競爭的洗禮,決定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其所取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按照節會自身發展規律,按照市場化要求運作。

節會活動已成為不少地區提高知名度、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州一些節會活動仍未能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運作成本過高,經濟效益不明顯。業內人士建議,在節會活動中靈活地進行市場化運作,科學策劃,找準定位,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梨花惹人醉


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有杏相約


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雪中飛


讓節會有“惠”讓經濟有“計”——我州節會經濟發展探析

特色展示


歷屆臨博會成績單

●2013年:成交額500多萬元;成功簽約19個項目,簽約資金59億多元;達成意向性協議2500餘萬元。

●2014年:銷售額2700萬元;招商引資現場簽約項目2個,資金達32.23億元;達成意向性銷售協議8項,合同金額9507萬元。

●2015年:現場交易額420多萬元;成功簽約7個項目,簽約資金6770多萬元;達成意向性協議9300餘萬元。

●2016年:客流量110.7萬人(次),完成旅遊和銷售收入1.69億元。

●2017年:客流量236萬人(次),實現旅遊和銷售綜合收入3.16億元。

●2018年:接待遊客161.232萬人次,旅遊人數79.24萬人次,客流量81.99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59億元,總銷售額3.7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