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記者探訪強制隔離戒毒所

千龙网记者探访强制隔离戒毒所

6月21日,千龍網記者探訪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圖為戒毒人員在做操課。千龍網記者 李金鑫攝

“我第一次吸毒是1997年8月23日。”至今,老楊仍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碰毒品的時間。已經有20年吸毒史的老楊,胳膊上滿是吸毒打針留下的紅色印記。6月21日,當千龍網記者在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見到老楊時,他正在桌前專心致志地對著一個葫蘆畫著火繪。

戒毒就是重新建立行為方式

“做這個能把心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今後的生活。”今年40多歲的老楊離婚,沒有子女,因多年吸食海洛因身體素質很差,瘦了40多斤,而這次5月中旬來到強戒所,已經是他第二次被強制隔離了。“戒毒最難的就是回到社會上,又碰到之前的朋友。”

“戒毒首先要認識到之前的生活有問題,然後重新建立行為方式。”北京市公安局監所管理總隊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長崔新華介紹說,強戒所的核心要素是改變和成長,“我們所做的努力就是讓他們建立規律的生活,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出所以後能建立正常的生活。”

走進強制戒毒所戒室,映入記者眼簾的就是戒毒人員鋪位上方方正正的“豆腐塊兒”,戒毒人員疊的被子基本都保持這個水平。環視整個戒室,窗明几淨、床單平整,從被子到牙杯、手紙,所有物品都擺放整齊,橫成排、豎成列,十分整潔。

據強制隔離戒毒所管教民警冀楊介紹,通過長時間與戒毒人員打交道,他基本掌握戒毒人員的生活規律。入所前,他們經常晝伏夜出、飲食不定。進入戒毒所後,第一步要適應“三個八”一日生活制度,即“八小時睡眠、八小時靜思、八小時教育管理”。在強制隔離戒毒所,被稱之為日常行為養成教育。遵守嚴格的規定,是戒毒人員戒斷毒癮的第一步。隨著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戒毒人員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會大幅好轉,戒除毒癮的信心和自我約束能力也都得到顯著提高。

“入所後不久,‘靜思’活動對我不再是一種折磨,反而像陽光一樣開始給我營養,滋潤心田,讓我感到有力量……”一位戒毒人員在體驗“靜思”戒毒方式後說道。在戒毒過程中,毒癮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大腦的有效思考時間增加。“靜思”給了戒毒人員一個“慢生活”、自我減壓的契機。在活動中,戒毒人員通過閱讀、教育和有條理的思維鍛鍊,反觀自我言行,尋找生活智慧,改掉過往負能量,化被動為主動,在思考中重拾希望。

很多戒毒人員已能做到不復吸

“仔細看他的臉色、瞳孔……”穿著白大褂的戒毒所主治醫生李成文半蹲著,認真地輔導著面前的戒毒人員做心肺復甦訓練。據介紹,戒毒人員在戒毒期間還要進行豐富的康復訓練。在原有的勞動技能、刺繡技能和理髮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戒毒所今年為戒毒人員新開設的急救技能培訓室,儼然就像一所醫學院裡的示教室,供急救訓練的“安妮人”(急救訓練模型)和日常急救設備一應俱全。

“急救最重要的時間就是開始時的4分鐘。”李成文介紹說,專業醫療人士到現場大多要超過4分鐘,而這恰恰是急救的黃金時間。

崔新華所長介紹說,所內的醫療民警分批次現場為戒毒人員開展急救培訓教學,傳授急救知識。目前,戒毒所還在積極聯繫各類社會機構,儘可能為戒毒人員增加技能培訓課程和培訓資源。這不僅是為了幫助他們在所期間能夠有所追求、有所收穫,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在迴歸社會後,能有更多的學習和職業選擇機會,努力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增加和社會接軌的可能性,提升自身價值。

記者瞭解到,目前,從戒毒所走出的戒毒人員有數十人已經志願成為同伴教員,懷揣著自立自強的決心,工作在首都禁毒、戒毒領域的第一線,其中很多戒毒人員已經達到走出去就不復吸的良好效果。(文/千龍網記者 李金鑫)

千龙网记者探访强制隔离戒毒所

6月21日,千龍網記者探訪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圖為戒毒人員在室外勞動。千龍網記者 李金鑫攝

千龙网记者探访强制隔离戒毒所

6月21日,千龍網記者探訪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圖為戒毒人員的戒室。千龍網記者 李金鑫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