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春秋戰國|智伯無德失多助,引水灌趙反被淹

解碼春秋戰國|智伯無德失多助,引水灌趙反被淹

話說周王朝興禮義,分諸侯於天下,晉國日益強大,後晉國廢公封卿,導致王室衰弱,漸漸失去了對公卿的控制。經過激烈地爭奪兼併,十卿宗族最後剩下四卿,即:"智、韓、趙、魏”,其中智宣子勢力較強,其他三卿相對較弱。

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繼位執掌國政,其擴張野心不斷膨脹,仗著自己的勢力強大,先後逼迫韓、魏、趙割地於他。

韓侯執政者韓康子聽從謀士段規勸說,將一處有萬戶人家的城邑送給了智伯;魏侯執政的魏桓子採納了食客任章的建議,也把一萬戶的土地割讓給了智伯。

智伯見韓魏兩家都因害怕他而割讓了土地,就更加狂妄了,就又向趙索要土地。公元前455—前453年,因趙襄子不給智伯土地,智伯就逼迫韓、魏與其一起出兵伐趙。

趙襄子不是三家的對手,就逃到了晉陽。晉陽是其父趙簡子生前苦心經營的地方,臨終前曾囑託趙襄子,晉陽城守尹鐸對民寬厚,城裡的百姓與王室一心,如有不測可去晉陽暫避。

智、韓、魏三國大軍一路追殺,把晉陽給團團圍住,並引晉水淹沒晉陽城。雖然晉陽城大部分被水淹沒,百姓的灶臺都有水了,但城中百姓沒有慌亂,與趙襄子同仇敵愾,團結一心,奮力抵抗三家大軍的進攻。史稱“晉陽之戰”。

解碼春秋戰國|智伯無德失多助,引水灌趙反被淹

一天,智伯巡行水勢,讓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為他護衛,以王自居,讓韓、魏兩家心生怨恨。當走到一高處時,智伯俯視晉陽城內被淹情況,不由感慨說:“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啊!”。

誰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韓康子和魏桓子聽到智伯這麼一說,頓是感到了威脅,心中對智伯產生了戒心。因為智伯可以用同樣的辦法,引汾水淹灌魏國都城安邑,引絳水淹韓國都城平陽。巡視結束後,二人在一塊商討起如何提防和對付智伯的對策,不再與智伯一心攻趙了。

恰好這時趙襄子派出了說客張孟,偷偷地跑出城外,到魏、韓營中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力勸韓、魏兩家放棄進攻趙。張孟說:“唇亡齒寒,現在智伯來攻打趙國,若趙滅亡,隨後就是你們韓、魏兩家了,不如我們三家聯合,共同打敗強大的智伯,這樣我們三家方能保全”。

韓、魏二子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只是怕事蹟敗露,引起智伯懷疑和打擊。張孟說道:“這裡就我們三個,我們的的密謀是不會傳出去的”。於是三人就制定了一個計策,趁夜色掩護,由趙襄子派人殺死護堤的人員,然後決堤,把水灌向智伯軍營。智軍必大亂,三家軍隊聯合擊殺智伯,可盡滅智低宗族,瓜分智伯的土地。

張孟回去後,把三家約定的時間、計策告訴了趙襄子。趙襄子命人做了充足準備,按約定時間,從韓、魏防地突入,斬殺了智伯護堤人員,把河堤挖開,讓大水灌進了智伯軍營。智伯軍營迅速被淹,士兵死傷無數,一片混亂。趙、韓、魏三家軍隊乘勢殺入,暫殺智伯,消除了威脅,後又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到此,智伯宗族勢力滅亡,晉國完全被韓、趙、魏三公分割完畢,晉國也就此消亡了。

解碼春秋戰國|智伯無德失多助,引水灌趙反被淹

晉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引水淹城用於軍事戰爭,為後來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在鄭州花園口炸黃河大堤,水淹日軍提供了借鑑。不過花園口決堤事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遲緩了日軍南下,但華東地區廣大老百姓沒有來得及撤出,被水淹死無數,房屋被摧毀,莊稼淹沒,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還形成了幾十萬平方公里、荒無人煙的黃泛區。

司馬光認為,智伯的滅亡,在於他的有才無德。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都是因為才能有餘,而德行不足。失德之人,容易失去民心,最後群起而反之,就是親近之人也會背離而去。這就是道多助、失道寡助。

晉陽之戰,還提到了一個道理就是“唇亡齒寒”。上個世紀,美帝國主義在中國周邊發動了兩場戰爭,即“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把戰火燒向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邊境。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做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的戰略決擇,就是借鑑了歷史上發生的這些故事。

小故事蘊含著大道理,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要好好地閱讀歷史故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