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理財,從高冷走向大衆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信託理財這個詞相對陌生。而實際上,信託理財作為金融品種存在已久。只是,由於信託理財的門檻較高,讓大眾覺得這一渠道距離自己遙遠而不甚關注。如今,隨著大眾財富的增長,信託理財的門檻不再高,從手續辦理、政策法規方面來說,信託理財相對投資房產更容易、快捷。專業人士認為,如今東莞銀行體系存款餘額超過1.4萬億元,其中有不少是高淨值家庭的閒置資金,是時候關注信託理財之類的行業了。

信託理財門檻至少幾十萬元

東莞存款總額突破1.4萬億元,不少網友談論這些錢的出路。“在所有的投資理財類別中,信託理財是最少被提及的,信託理財起點高,門檻較高,選擇的人都是富裕階層,一般的工薪階層較少接觸。”一位網友如此認為。這種觀點代表了大多數工薪階層的看法。

而在金融人士的眼中,信託理財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理財門類。幾乎是在改革開放後不久就開始發端。在東莞,從事信託理財業務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目前信託業的行規基本上是一百萬元為信託入門級別,也有個別信託延伸產品門檻設定為幾十萬元,這個起點在工薪階層看來是比較高的。但是,如果放在廣大的高級別管理人才、中小企業主身上,這個資金門檻就很一般了。關鍵是,有資金的人如何看待這個理財種類的問題。

張先生坦言,按照目前東莞1.4萬億元的存款總額來看,其中擁有百萬元以上存款的儲戶為數不少,這些都是高淨值的銀行客戶,而這些錢是完全可以進入到保險、信託以及其他穩健性理財產品當中的,而不應該讓它們幾乎是躺在銀行裡面睡大覺。

平均收益率相對較高

在金融機構當中,信託理財機構相對數量較少,這也是一般大眾接觸較少的原因。截至去年底,全國信託公司總共有68家,分佈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從事信託業的人數也並不多,至今大約為兩萬多人。長期以來,由於信託理財服務對象為相對小眾的富裕人士,一般大眾瞭解不多,由此給人一種冷門的行業形象。記者調查發現,在收入高的階層裡,幾乎都接觸過信託機構的人員或聽說過信託理財業務,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進行信託理財。

其實,信託理財產品種類較為豐富,且每家的風格不一樣,比如有的側重於房地產項目,有的側重於投資教育類行業,而有的偏重於醫藥類行業的投融資。信託產品的週期一般都在一年到兩年之間,其中一年的佔市場主流。

中融信託東莞分公司的管理人員張先生告訴記者,近年來,信託理財年化收益率大都在7%~10%之間,也有更高或更低的,超出這個區間的較為少見。他們公司的材料顯示,信託理財近兩年均處於9%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倍有餘。

那麼,信託與一般的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平臺有何不同?張先生解釋道,信託理財與銀行理財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信託就是由機構先找到好的投資項目或者靠譜的融資方,然後從社會募集資金給對方,這一點跟借款給企業差不多。此時,信託機構承擔了所有的資金管理責任,信託公司管理這些項目相對專業,安全性高。

相對於其他理財平臺,信託機構對資金客戶的要求較高,2001年頒佈實施《信託法》等法規明確了“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信託定位。當時規定,信託理財每份合同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2007年,新《信託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信託理財門檻從5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張先生認為,門檻以後可能還會提高。信託業務設置一百萬元的門檻,是為了防範低收入群體介入其中,從而承擔資金風險。

信託機構對於客戶的審查是嚴格的,在投資信託理財時,必須出具自己的收入來源和資產證明。

除了收益較高之外,信託理財的合法避稅功能、避債功能也是高收入群體傾向於選擇它的另一大理由,我國的法律規定,信託理財不受破產清算以及其他債務追討的影響。

信託理財的幾大誤區

信託業人士認為,社會上對於信託存在兩種極端的認知,一種是完全不瞭解,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信託理財這一名詞。而有一部分人則認為信託理財萬無一失,且優點很多。這說明,需要普及一些信託理財的常識。

首先,信託理財並非老少皆宜。比如,信託理財週期一般為一年甚至兩年,其間不能申請拿回資金。這樣,有資金需要急用的人或者老年人就不適合投資信託理財。其次,信託產品也有信用風險,一旦融資方出現經營問題,到期不能按時還款付息,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就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與所有金融機構一樣,信託機構也存在實力經營能力強弱之分。各個信託公司的理財風格不同,擅長投資的項目和領域也不同,因此,投資者一定要選實力雄厚的、信譽較好的、投資穩健的機構。信託機構的背景可以從銀監局等有關權威渠道進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