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現在的很多人,都非常的熱衷於朋友圈。但朋友圈評論、點贊不能代替正常的人際交流,這就像是站在人群之中卻倍感孤獨。


—— 梗兒君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相信許多人有刷朋友圈的習慣,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再刷兩遍朋友圈才能安心睡覺。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吃了什麼東西,去了哪個好玩的地方都一定要分享在朋友圈裡。

朋友圈裡的好友,有的是就像是神一樣的存在,無時不刻地刷存在感。

而且不時地還會查看,有沒有人點贊、評論等等。如此以來,“朋友圈”已經不像“朋友”圈,倒更像一個友誼的試金石。

“這個人做微商的,屏蔽她;這人整天發一些和新晉女友的p圖照片,太虐狗了,拉黑;平時沒怎麼聯繫的朋友突然找我,一定是要結婚了吧?假裝沒看見。


人情、世故、張家短李家長的事,……好像都一一呈現在朋友圈,被眾人評頭論足、貽笑大方。

圈內每天都不間斷地推陳出新,非常熱鬧,好友則是足不出戶,看遍風景。

昨天的美照主角p圖成功,獲贊無數,今天遇到的男神女神發了新動態,連忙點個贊,附贈一句誇獎……

但是,我們看似火熱的朋友圈,在現實中經常是連個好好說說話的人都沒有。

有一次和朋友小梵一塊遛娃,她叫我幫她轉發女兒朗誦比賽投票的鏈接,讓我的朋友幫她女兒投票。

小梵忿忿不平地說,她發在朋友圈讓大家投票,本以為五六百人的朋友圈,怎麼也能拿到幾十票吧,結果居然只有一兩個人幫她投票!

小貝說這真是塑料朋友圈,舉手之勞都不願意幫。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我問她的朋友圈都是些什麼人呢,竟然有五六百人之多。

她列舉了一番,除了一些老同學和同事、親人,大多是買嬰兒用品加的店員、寄快遞加的快遞員、叫外賣的送餐員、鹹魚上的買家賣家……還有一些是女兒上幼兒園之後加的小朋友家長。

人數雖多,但不過只是泛泛之交。

短片《我們一生會遇見多少人》中,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男主角站在一個有8萬人的場館中央。

他對全場要求:“如果你不記得我的名字,請坐下。”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場內許多人坐下了,全場的燈光滅掉大半。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男主接著說:“如果你不知道我在學校的綽號是‘公主’,也請坐下。”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又有大部分人坐下了。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如果你不知道和我有緣無分的人是誰,坐下。”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人們相互對望,卻還是坐下了。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如果你從未見我哭過,請坐下。”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這句話說完後,還站著的人屈指可數,他們和男主對望,互相微笑著。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最後,男主嘆了一口氣,念出“如果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請坐下吧”。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僅剩的幾個人也帶著複雜的表情坐下了。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只剩男主孤獨一人,站在偌大的場地中央。

難道我們的友誼只能活在朋友圈裡又死在朋友圈裡……


八萬人——這是一個人一生可能遇到的人數。

家人、朋友、伴侶、同學、同事、一面之緣的過路者、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看似很多,但這些人,都值得深交嗎?

你的“朋友圈”裡,真的還有朋友嗎?

掃碼來的、微商、代購、點贊之交,大概只稱得上是“萍水相逢”。

而算得上朋友的人,卻在朋友圈裡漸漸疏遠。


可在成人世界摸爬滾打久了,也再難卸下心房,以初心去結交新朋友。

從發展心理學上說,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交友的範圍會漸漸下降。

童年時可以玩伴成群,青春期一直到成年早期,多數人最好的朋友數量會從4~6個漸漸減少到1~2個。

對朋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志趣相投、性格相似、生活環境和經歷差別不大、在許多事情上可以互相理解……

當兩個人的生活、經歷、三觀都不同了,關係就再難以為繼。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曾在《蘇菲的世界》裡寫道: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

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

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珍惜目前擁有的友誼,不要一直讓他只在朋友圈存活,否則,高山流水,也免不了曲終人散。

因為再深的感情,沒有了互動,就失去了活力,像一潭死水,驚不起半點漣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