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现在的很多人,都非常的热衷于朋友圈。但朋友圈评论、点赞不能代替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就像是站在人群之中却倍感孤独。


—— 梗儿君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相信许多人有刷朋友圈的习惯,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再刷两遍朋友圈才能安心睡觉。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吃了什么东西,去了哪个好玩的地方都一定要分享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里的好友,有的是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无时不刻地刷存在感。

而且不时地还会查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等等。如此以来,“朋友圈”已经不像“朋友”圈,倒更像一个友谊的试金石。

“这个人做微商的,屏蔽她;这人整天发一些和新晋女友的p图照片,太虐狗了,拉黑;平时没怎么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一定是要结婚了吧?假装没看见。


人情、世故、张家短李家长的事,……好像都一一呈现在朋友圈,被众人评头论足、贻笑大方。

圈内每天都不间断地推陈出新,非常热闹,好友则是足不出户,看遍风景。

昨天的美照主角p图成功,获赞无数,今天遇到的男神女神发了新动态,连忙点个赞,附赠一句夸奖……

但是,我们看似火热的朋友圈,在现实中经常是连个好好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有一次和朋友小梵一块遛娃,她叫我帮她转发女儿朗诵比赛投票的链接,让我的朋友帮她女儿投票。

小梵忿忿不平地说,她发在朋友圈让大家投票,本以为五六百人的朋友圈,怎么也能拿到几十票吧,结果居然只有一两个人帮她投票!

小贝说这真是塑料朋友圈,举手之劳都不愿意帮。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我问她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呢,竟然有五六百人之多。

她列举了一番,除了一些老同学和同事、亲人,大多是买婴儿用品加的店员、寄快递加的快递员、叫外卖的送餐员、咸鱼上的买家卖家……还有一些是女儿上幼儿园之后加的小朋友家长。

人数虽多,但不过只是泛泛之交。

短片《我们一生会遇见多少人》中,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男主角站在一个有8万人的场馆中央。

他对全场要求:“如果你不记得我的名字,请坐下。”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场内许多人坐下了,全场的灯光灭掉大半。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男主接着说:“如果你不知道我在学校的绰号是‘公主’,也请坐下。”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又有大部分人坐下了。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如果你不知道和我有缘无分的人是谁,坐下。”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人们相互对望,却还是坐下了。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如果你从未见我哭过,请坐下。”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这句话说完后,还站着的人屈指可数,他们和男主对望,互相微笑着。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最后,男主叹了一口气,念出“如果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请坐下吧”。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仅剩的几个人也带着复杂的表情坐下了。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只剩男主孤独一人,站在偌大的场地中央。

难道我们的友谊只能活在朋友圈里又死在朋友圈里……


八万人——这是一个人一生可能遇到的人数。

家人、朋友、伴侣、同学、同事、一面之缘的过路者、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看似很多,但这些人,都值得深交吗?

你的“朋友圈”里,真的还有朋友吗?

扫码来的、微商、代购、点赞之交,大概只称得上是“萍水相逢”。

而算得上朋友的人,却在朋友圈里渐渐疏远。


可在成人世界摸爬滚打久了,也再难卸下心房,以初心去结交新朋友。

从发展心理学上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交友的范围会渐渐下降。

童年时可以玩伴成群,青春期一直到成年早期,多数人最好的朋友数量会从4~6个渐渐减少到1~2个。

对朋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志趣相投、性格相似、生活环境和经历差别不大、在许多事情上可以互相理解……

当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三观都不同了,关系就再难以为继。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曾在《苏菲的世界》里写道: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

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

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珍惜目前拥有的友谊,不要一直让他只在朋友圈存活,否则,高山流水,也免不了曲终人散。

因为再深的感情,没有了互动,就失去了活力,像一潭死水,惊不起半点涟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