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就在那,關鍵是有效的事情重複做、一直做

東西就在那,關鍵是有效的事情重複做、一直做

一、一個朋友的往事

朋友說,他回想起很久以前一個堪稱奇蹟的朋友。

那是他早年工作中認識的一個老大哥,姓蔡,當時這位老哥已經47歲了,還在工廠當普通工人,但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從800塊錢一個月的普通工人,進到了設備部拿6000塊錢一個月,然後又用很短的時間做到了分公司的總經理,年薪30萬。

朋友說,當時看這位老哥真看不出有這麼大的爆發力,47歲的年齡、一米六不到的身高、並且長得也“不精神”,種種跡象似乎都在向人宣佈,他也就這樣了,想到這裡朋友突然想到他常說的一句話:“幹啥就琢磨啥”。

突然,朋友又想到這老哥的另一事蹟,當時這老哥說要去火車站搞一張很難搞到的票,大家都覺得這很難,但這老哥說:是不是有人可以做到這件事嘛?有人能搞到,我也能搞到,後來這事還真被他做成了。

我們發現他好像掌握了某種做成一件事的微妙心法,可能正是這條心法給他打開了命運中各種看似已經關閉的大門,這心法其實就藏在他經常說的那些話裡——“幹啥就琢磨啥”、“有人能做成,我就能做成。”

我們分析,他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蹟,可能關鍵在於他不知道什麼時候獲得了一種洞察力。

這種洞察力類似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當別人都覺得不可能的時候,馬斯克通過第一性原理一看,這是一定能做成的呀,怎麼你們都說不可能呢?

這種洞察力類似《易經》中“簡易”的智慧,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是一來就陷入細節,根本看不到事物最簡單、最直接的那些真相,擁有“簡易”眼光的人則能夠一下子看到這些可貴的真相。

從800每月的普通工人到設備部6000每月再到30萬年薪的總經理,一般人因為主觀心過重、不自信、被困於學歷、被困於年齡等障礙的限制,導致了他們沒有看到這條路。

而這位老哥則認定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只要自己夠資格,就能獲得這樣的工作崗位,自己起點很低有很多障礙是自己要克服,而自己一定能夠克服這些障礙,於是一條改變命運的路就不容置疑地呈現在了他面前,這條路是如此客觀的一種存在,以至於看到這條路之後,他再也無法無視,無法不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心力聚焦到這條路上。

當其他人忙於各種焦慮、無聊和絕望的時候,他則看到了一種必然性,於是積極上路,並最終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軌跡。

這個過程類似於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及其反常識,但又不容否認的事實,這些事實讓他們無法無視,就像愛因斯坦意識到有一個獨立於人而存在的客觀世界,一旦意識到有這樣一個世界,他就再也無法不對此深思凝視。

我想替這大哥表達的一句話是:很多時候,東西就在那兒,關鍵你有沒有看到,關鍵看到後你怎麼用。

人的潛力就在那兒。

諾貝爾獎就在那兒。

市場就在那兒。

各種技能工具就在那兒。

各種存在就在那兒。

……

一旦洞察到東西就在那兒,剩下的事就是評估一下自己是不是想要,如果想要就去拿就好了,雖然這中間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但這種洞見就像把人帶出叢林的溪流,雖然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和障礙,但溪流能夠把人帶出叢林卻是必然的,看到這種必然性後,人才能面對不確定性和暫時的障礙時,能夠毫不動搖地沿著溪流往前走。

二、丘處機的故事

這讓我想到著名的丘處機找銅錢的故事。

丘處機年輕的時候常在山上的一塊大石頭上打坐修煉。

一天兜裡的銅錢不小心掉到了大石頭下的茂密樹林,丘處機深入樹林,花了好幾個小時終於找到了銅錢,撿到銅錢後,丘處機想,這不正是磨練自己心智的一種好方法嗎?

於是他回到打坐的大石頭,使勁把好不容易撿回來的銅錢丟進了茂密的叢林,他就這樣一遍遍磨練自己,有一天,他覺得白天去找難度還不夠大,於是專門晚上做這個訓練,這個時候,也許他心裡是這樣想的——雖然叢林很大,銅錢很小,雖然晚上看不見東西,雖然尋找的過程非常艱難,但丟下去的銅錢卻千真萬確就在那,理論上來說,這枚銅錢是一定可以找到的,找不到只是自己的問題。

三、另一個年輕人的故事

與此相反的另外一個故事也很有啟發。

一個年輕人未來尋找傳說中的寶石,來到一條巨大的河床,他不斷撿起、檢查然後丟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重複這這個動作,直到10年後的某一天他撿起一塊似乎有點不一樣的石頭,再一次他撿起、查看,然後丟掉了這塊石頭,而這塊石頭正是他10年前準備尋找的那塊寶石,但因為歲月養成的慣性使得他雖然撿到了想要的寶石,但還是將其丟棄。

這個時候,也許撿寶石已經成了他頭腦中的美好願望,撿寶石不再是重點,重複撿起、檢查、丟棄這個過程佔據了他生活的全部心智,撿到寶石的希望比撿到寶石更重要,手段變成了目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學習、做事、賺錢有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人其實是把學習當成了抽鴉片,重要的是一直學,而不是學到什麼,當學習中撿到寶石時,不是把深挖這塊寶石的價值,而是把寶石丟棄,好撿其他石頭,重複撿起、檢查、丟棄的過程。

很多人做事,明明已經找到了突破口,但他們永遠不會選擇深挖這些突破口,而是將這些突破口丟一邊,繼續懷著尋找突破口的願望,重複撿起、檢查、丟棄的過程,殊不知,找到突破口並不難,難的是找到突破口之後,把一個點擊穿。

很多人賺錢,一開始賺錢是未來創造美好的生活,但時間久了,他們就變成了為賺錢而賺錢,把手段當成了目的。

四、對三個故事的反思

瞭解完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也許可以由此得出這樣的做事心法、教訓和原則:

1、很多時候,東西就在那兒,關鍵是你有沒有看到,關鍵是看到後你怎麼用,而看到的關鍵是客觀、是從第一性原理看問題。

2、一旦找到有效的事,就重複做、一直做,如果有效的事恰好是簡單的事,那就簡單的事重複做、一直做。

3、別把手段當目的,別重複撿寶石故事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