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模型:結硬寨,打呆仗


戰略模型: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就是我們常說的“步步為營,步步為贏”。

指一種穩步、持久地蠶食對手,一點點積累優勢,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獲得壓倒性優勢,進而取的勝利的邏輯、理念或原則。

這個過程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邏輯上來看,只要你能持續增加稻草,最終壓跨駱駝就是必然事件。

這是一種很好的做事理念,如果我們能把生命中的很多事情納入到這個邏輯中來,我們就能掌握絕對的主動權,把很多事情變成自己的主場。

但是,我們真的能把所有事情都納入這個自己擁有絕對勝算的“軌道”來操作嗎?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太好了。

如果不能做到,但我們能區分哪些事情能做到這點,哪些事情不能,我們做起事來將與眾不同。

一、“結硬寨,打呆仗”成立是有條件的

幾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存在度越低的東西所需的支撐條件也越多,這個原理在“道理”或“結論”上也同樣適用,也就是說,“結硬寨,打呆仗”這個道理的正確性也是有前提的。

比“結硬寨,打呆仗”存在度更高或更天然正確的道理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比“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存在度更高的原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例如,在某些條件下就不應該採用這種打法,而應採用游擊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用游擊戰,打著打著再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有了根據地一方面避免老打遊記變成流寇的危險,一方面根據地的建立會進一步加強了把握機會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宏觀上增加了贏面。

如果一上來就採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那就是找死,因為當條件不滿足時,你用這套方法來操作,事情並不會朝著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事情只會按客觀規律的方向發展。


二、“結硬寨,打呆仗”的案例及背後的細分原則

如果“贏”是“根”或“第一性原理”,那麼“結硬寨,打呆仗”其實只是這棵樹上一段比較大的分支而已。

通過不同的案例,我們可以看清楚“結硬寨,打呆仗”這一原則或大枝幹在整棵樹中的位置,也能看清這一枝幹背後更多更細的枝葉。

案例1: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

據說,曾國藩的湘軍和太平軍打仗,不會輕易硬碰硬地廝殺,每到一個地方,湘軍就開始用挖地道、建立防禦工事等方式包圍敵人,斷絕敵人的物資等供應,往往攻下一個城池需要一兩年。

這個過程雖然又慢又費力,但每挖多挖一寸,每多耗一天,湘軍就多積累一點優勢,最終太平天國這隻駱駝被壓垮了。

“結硬寨,打呆仗”正是出自曾國藩與太平天國對抗的故事。

案例2: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說自己的大哥醫術最高明,因為他的大哥能治未病,在病情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就被消滅了。

“治未病”是“結硬寨,打呆仗”的一種變體和細分原則。

案例3:王石登山。

王石登珠峰時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一旦到達宿營地,就馬上鑽進帳篷養精蓄銳,實際登山時,他也做到了不管外面景色多美,不管同伴怎麼喊,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結果,他是唯一一個登頂而沒有受傷的人,而且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很多比他年輕的人,要麼沒有登頂,要麼登頂但受了截肢等大小不一的傷。

事後,王石很感慨地說:我意識到,以前自己在商場上做事的經驗和原則在登山這件事上幫了我,給了我其他人沒有的優勢。

案例4:南極探險。

一百多年前,兩隻探險隊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展開了一場爭奪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爭奪賽。

結果一支隊伍首先到達贏得勝利,並安全返回,而第二支隊伍不僅比第一支隊伍晚到南極點1個月左右,並且全軍覆沒。

決定兩支隊伍成敗和生死的差異點包括:

①充分的物質準備。

成功的一方準備了三噸物質,而失敗一方只准備了一噸。

也就是所,成功一方為中途的延時留足了足夠的餘量,而失敗一方沒有給自己可能的錯誤留下足夠的犯錯空間。

工程中往往有一個安全係數,就是在理論上安全的基礎上再乘上一個大於1的安全係數,目的也是為可能的錯誤和意外留下足夠的對沖空間。

②日行30裡。

成功的一方堅持日行30公理,而失敗的一方則比較隨心所欲,天氣好就多走一點,天氣不好就少走一點。

兩者的區別是,“日行30公里”是經過嚴密計劃來保證自己的推進節奏的,當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計劃進展時,就可以睡個好覺,當某一天沒有完成計劃時就可以及時調整和彌補,而不是等到不可挽回再想辦法。

失敗一方對整個行程則沒有這樣精確的控制力,表面上天氣好多走一點,天氣差少走一點是比較合理的,但實際操作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把自己推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③更好的交通工具。

成功一方用了更耐寒的愛斯基摩犬,而失敗一方用了不夠耐寒的馬,雖然一開始馬因為更強壯所以走得更快,但由於馬不夠耐寒,走到半途都被凍死了,而愛斯基摩犬則保證了“日行30裡”的前行速度。

④提前積累了大量極地生存的經驗。

成功一方為了這次探險,和愛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跟愛斯基摩人學習了大量相關知識。

……

案例5:不追求妙手的李昌鎬。

李昌鎬是著名的圍棋高手,他曾對記者說:“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有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

李昌鎬的做法是積勝勢於點滴,他每一手棋都是試圖在不敗的基礎上建立勝利的優勢,也就是說他把“劣勢”、“危機”或“不敗”的底線卡得很死,一手棋我可以不佔優勢,但絕對不能讓自己處於劣勢。

機械中有一種棘輪結構,作用是使傳動裝置朝著一個方向轉動,傳動裝置可以不動,但絕對不能後退。

著名戰略營銷專家華衫說,如果一個人能保證自己不退步,假以時日,這人一定是個大牛人。

防止“開倒車”是一種超強的把控力,可以想象,如果一個投資者能把自己不虧錢的把控力滲透到每天,那麼他的業績將會甩出把控力在一年的投資者N條街。

不少人走著走著就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沒有管理好自己的底線,今天退一點,明天退一點,最終滑向了自己從來不曾設想過的深淵,約翰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著重強調了這種陷阱,他稱之為“邊際思維”陷阱,不少人和企業都“死”在了這個陷阱裡。


三、“結硬寨,打呆仗”成立的兩個大條件

“結硬寨,打呆仗”成立的條件有兩個:

1、存在性判斷。

有足夠的資源給你慢慢蠶食。

2、可控性判斷。

你能衡量自己是否取得進步,並且取得可控、持久且足夠精確的進步。

舉例,如果把創業比作挖深井,那麼在創業這件事上要用“結硬寨,打呆仗”的理念去做事,就要確保以上條件以及其次級條件成立:

1、存在性判斷。

確保所挖處有足夠的水。

①如果選擇了沒有水的地方開挖,那麼無論你怎樣努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結局。

②你要考慮到競爭的因素,如果競爭往後越來越大,即使當下看見有足夠的水,隨著競爭者的大批進入,很可能就沒有足夠的水給你了。

③人性的弱點也是你要考慮的因素,你要保證自己不犯迷糊,把本來能挖出水地方當做挖不出水的地方,半途而廢。

2、可控性判斷。

①如果不能衡量自己在持續進步和不退步,你就不知道自己正在靠近目標還是正在遠離目標,你憑什麼說自己可以達成目標?

②雖然你有進步和積累,但這種積累速度是遞減的,根據數學的極限理論,你所能挖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很可能這個深度不足以讓你挖出水來。

③你還要避免退步問題,虧損對複利積累的損害是極大的,也常常是普通人很難避免的。

④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資金能撐到挖出水的那一天。

除了做有無判斷,你還要進一步做“程度判斷”——判斷哪些地方挖幾米就有水,哪些地方要挖幾百米才有水。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古老的《易經》也表達過這個思想,做事是有成本和風險的,做事的時候,這兩個變量是必須要考慮進來的。

四、兩個簡單的模型

物理學常常通過思想實驗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用簡化的模型把握住事物背後的規律。

例如,伽利略通過構想一個無摩擦的斜面推導出了“無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物體將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慣性定律。

“結硬寨,打呆仗”也可以簡化為兩個簡單的模型。

這兩個簡化模型有助於我們把握這一原理背後的實質,在遇到更復雜的情況時,我們只需要在把握實質的基礎上考慮一些附加情況,做這一原則做更細分的拆解就行了。

模型1:從A點到B點。

如果一個人想從深圳走路到北京,理論上這條路是通的,只要他一步步往前走,最終他一定能走到北京。

但一個人如果想從深圳走到美國,那這條路可預見的未來就是不成立的,因為中間隔著大海。

模型2:積累。

從A到B,意味著A和B是有區別的,所有的區別往往是“量”的區別,例如從屌絲到富豪,表面的區別包括財富,更深的區別可能包括技能、思維、三觀、運氣等。


五、“結硬寨,打呆仗”的細分原則

芒格說,在商界成功很簡單,就是找到顯而易見的大道理,然後嚴格執行這些大道理就能逐步建立起巨大的優勢。

“結硬寨,打呆仗”——“用稻草壓垮駱駝”,這是顯而易見的重要道理,但僅僅停留在這個道理的表面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這個道理從上、下兩個方向深挖。

往下深挖: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原則在整棵大樹中的位置,找到大樹的根,目前,我認為這棵樹的根就是“以最小代價達到目的”。

往上深挖:我們還應該把這一大原則拆解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次級原則。

根據兩個簡化模型,我們大致可以把“結硬寨,打呆仗”這一原則拆解為以下更為細分的次級原則:

以創業或經商為例:

●大原則——結硬寨,打呆仗。

A、把握存在性。

a、判斷需求是否是客觀的,是否有客觀的交易存在。

b、判斷市場格局,是分散市場還是寡頭市場。

c、判斷市場時期,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競爭情況如何。

……

B、把握可控性。

a、從A到B的B——目標和願景是什麼?

b、從A到B的宏觀邏輯是什麼?

c、從A到B的里程碑式的高價值點有哪些?

d、拿下這些高價值點需要做哪些工作?

e、如何把握整個項目的進程?

f、每天的進程如何把握?

g、留下的資金等餘量是否能支撐足夠的時間和一定量的犯錯?

……

只有把所有相關變量做實,才能真正實現“結硬寨,打呆仗”這一理念想要的效果。

上面的拆解僅僅是這種思路粗略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把握這樣一種思維本身——把一個顯而易見的大原則展開為無數細分、具體的原則。

掌握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根據自己實際的問題再做更有針對性的拆解,設計出更有效的做事方案。

掌握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才能區分什麼事情可以用“結硬寨,打呆仗”的原則去把握,哪些不能用這個原則去操作。

掌握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把能夠這樣操作的事納入“結硬寨,打呆仗”的軌道來操作。

相關閱讀:

框架思維的定義及價值?

思維模型

框架性思考的5種通用模型

思維框架:從高維到低維

達里奧的學習方法:原則+極度理性

思維模型:歸納與演繹,第一性原理與原則體系

思維模型:跨越非連續性——連點成線的原則

思維模型:用戶體驗的二維四象限模型

思維模型:引入信息,重視變量

優質決策:羅振宇的4步決策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