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近日,央視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曝光科大訊飛非法侵佔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建設培訓基地為名做“地皮買賣”,一時間,科大訊飛又被輿論包圍。

央視報道的這組題為《違規佔 敷衍改 誰在破壞保護區》稱,在中央環保督察之後,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仍有一些新項目、企業、培訓中心在運行和營業,在報道中尤其點名批評了科大訊飛觀塘基地。


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一名科大訊飛觀塘基地工作人員在面對央視記者暗訪時表示,“旁邊在建的是別墅,是我們科大訊飛的一個培訓基地。”坐實了科大訊飛在保護區內建別墅的“違規操作”。

且隨著媒體挖掘的深入,科大訊飛宣城違規別墅群的非法性質逐漸露出水面:科大訊飛此處地產名為培訓基地,實為打著高科技的招牌換取地方政府園區類土地,進而形成土地儲備買賣地皮套現。

因人工智能屬無汙染、高科技產業,正是各地政府求之若渴的緊俏資源,因此科大訊飛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大力歡迎,其利用談判的有利位置獲取更多優惠和資源;科大訊飛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或與當地政府合資成立分公司,或設立子公司,利用政府資源拿下大量訂單;且以搞研發、產學研合作為名,通過半賣半送、資源置換等方式大量拿地,增厚資產。

而據內部人士透露,科大訊飛所謂的高科技項目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拿下項目後就關掉或者撤掉,並未開展後續工作。地方政府白白付出了土地和資源,卻並未獲得產業開發的機遇,更不用說任何科技研發成果。在央視曝光的安徽省,就是科大訊飛大面積開展此類合作的重點區域,科大訊飛成立了近20家空殼公司運作拿訂單、拿地,成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


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號稱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訊飛,為何要來一波這樣的“違規操作”。“缺錢”或是其最大動因。翻看科大訊飛以往的業績報,科大訊飛的盈利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補貼。

根據科大訊飛8月14日發佈的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科大訊飛,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約1.3億元,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2020萬元。同比下降74.39%,且未扭轉上一年度淨利負增長趨勢。其中,有1.1億來自補貼和投資收益,自身只創造兩千萬利潤。科大訊飛一度被“嘲諷”為“最不會賺錢”的上市公司,但是如今“爆出”的這種“賺錢方式”卻涉嫌違規。


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當然對於科大訊飛的“劍走偏鋒”和不務正業,投資者是不買賬的。除了網友的言論“批評”,其股價在這兩日也連續走跌,截至發稿,科大訊飛今日股價已跌停,報20.30元。


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而對於央視的點名批評,科大訊飛也作出回應,表示:“對自然保護區毫不知情”。


被嘲諷不會賺錢的科大訊飛 竟然這樣“賺錢”?

聲明回應稱,觀塘科技島是訊飛子公司設立在涇縣經濟開發區內的IT產業研發中心,並非地產項目。中心作為支援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的招商引資項目。入駐前,開發區內已有上百家企業,公司對該經濟開發區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不知情。

在《聲明》中,科大訊飛承認了觀塘科技島是其子公司設立在涇縣經濟開發區內的IT產業研發中心,但強調“並非地產項目”。

科大訊飛方面表示該項目“建設流程規範、審批手續齊全。入住前,開發區內已有上百家企業,我們對該經濟開發區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不知情”。

而對於央視報道中提到了科大訊飛觀塘基地“會務繁忙”“建設別墅”一事,科大訊飛方面回應稱:“為便捷研發人員工作、生活,中心配套提供員工住宿、餐飲、會議等設施服務。為減少浪費、提升使用效率,在工商審批許可後對外公開經營,對政府、企業和個人均始終明碼標價、統一收費。”

科大訊飛方面還在《聲明》中稱,“從報道得知該中心位於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我們立刻停止該中心運營,全面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整改工作。”

在連續經歷“同傳風波”和“自然保護區建別墅,地皮買賣”後,“AI首股”科大訊飛的大眾好感度逐漸下降,而面對人工智能領域源源不斷的入場競爭者,科大訊飛再不專攻“主業”,拿出核心競爭產品,跌落“神壇”岌岌可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