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工智慧:一半狂歡,一半淒涼

金秋時節,又見一年四季最美的北京。秋是收穫的季節,但世事無全並非每一位耕耘者都滿滿收穫。

回顧2018年人工智能賽道,相比去年的資本狂熱和混沌,今年更顯安靜。大多AI公司比拼線下落地能力,此時有人收穫狂歡,亦有人收穫淒涼。

獨角獸們的狂歡

2018年的人工智能賽道,馬太效應十分明顯。AI獨角獸的資本雪球愈滾愈大。

2018年CV四獸的總融資額超過15億美金,如果再加上最近傳言融資消息,總額將超過30億美金。語音賽道的獨角獸也收穫頗豐,2018年語音四獸總融資額超過3億美金。

2018人工智能:一半狂歡,一半淒涼

如果把這些CV公司比作智能手機時代的玩家,商湯就像是華為,技術上有20多年的深耕(商湯技術發源於香港中文多媒體實驗室),品牌打高端,每一個賽道都先做標杆項目,再向下輻射;雲從就像小米,以性價比取勝,尤其是在金融行業市場份額超過70%;依圖就像Vivo/OPPO,不講模式和品牌,默默紮根在安防領域做深做透;曠視有點像中間派,既想跟上商湯的高端玩法,又想學習雲從的低價模式,定位有些尷尬。但曠視創始團隊學習能力非常強,如果能摸索出一條新的道路,未來潛力也不容忽視。

資本層面,CV和語音獨角獸幾乎都到了C/D 輪,也意味著資本比較看好這些公司未來落地能力,因為D輪以後便到了拼營收的階段。事實上,商湯已經對外宣佈2017年全面實現盈利,據悉2018年業務落地更加迅猛,曠視被爆2017年收入達到9000萬美金,雲從在2017年已經完成8.36億元的訂單收入。

從團隊和人才角度來看,AI獨角獸的人才儲備不懼BAT。商湯除了湯曉鷗帶領的150多位博士,還有大批來自清華北大等高校AI技術人員,據悉團隊規模已超過2000人。AI商業週刊注意到,在九月舉辦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內最高規格“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是唯一一家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創業公司,並與谷歌、微軟、阿里、華為、科大訊飛在活動頁面的同一位置出現,其與科技巨頭已經並駕齊驅。

2018人工智能:一半狂歡,一半淒涼

其他AI獨角獸在人才方面也毫不遜色,曠視有印奇、孫劍等頂尖人才,姚期智院士擔任首席顧問;雲從始於中科院,除了“國家隊”技術團隊,其在今年5月還招攬來自蘋果、Facebook高管;思必馳挖來原阿里iDST語音團隊負責人初敏;Rokid引入原三星半導體(中國)研究所所長周軍。

與互聯網不同,人工智能並非壟斷的時代。互聯網時代電商領域的阿里(京東與阿里市值相差6倍),社交領域的騰訊,O2O領域的美團,出行領域的滴滴等等,在各個賽道幾乎都是一家獨大。

然而,人工智能幾乎能滲透到所有行業,是TO B模式,並非一家公司所能吃下。據麥肯錫預計,2025 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未來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發展,在帶動大數據、雲服務、物聯網等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在滲透金融、醫療、安防、零售、製造業等傳統產業。BAT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數據和場景優勢,但在技術層面,AI獨角獸掌握獨立話語權。

李開復老師說,未來十年,人工智能領域將出現最多獨角獸公司。

未來AI市場將出現分化格局,可能是多家巨頭並存。大浪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眼下更為清晰的行業環境,對於這些AI獨角獸是更好的局面。這些AI“巨輪”正駛出港灣,迎接星辰大海。而對於那些沒能出港的“小船”,將面臨死亡的危機。

陪跑者的淒涼

2017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內金融行業去槓桿、防風險的各項政策推動,VC迎來一場資本“寒冬”。

據投中研究院統計,2018年一季度,國內VC/PE機構完成募集基金規模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數量共103支,同比下降54.82%。

一位媒體創業者感嘆:某一線基金,年初計劃募資10億元,半年搞下來,募到了5000萬元。

VC募資困難直接影響項目投資,AI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商業模式還不清晰的早期項目,愈來愈難拿到錢。

他們不僅面臨來自國家去槓桿化所造成的資金緊張,還來自技術商業化面臨的越來越大的壓力。

《南華早報》近期報道,光大新經濟投資負責人艾渝認為,市場去蕪存菁,中國90%的AI初創將會落敗出局。艾渝負責管理約300億元人民幣(44億美元)基金,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這些公司中只有不到5%的公司營收達到10億元,但卻以高昂的估值吸引了鉅額資金。

形成這樣的局面,從整個AI市場大環境看其實並不奇怪。人工智能浪潮吸引了眾多跟風項目,部分運氣好在早期能拿到融資,但到中後期考驗商業落地能力的時候,產品沒人買單,一旦資本“斷奶”就面臨死亡的風險。

去年,騰訊研究院&IT 桔子聯合發佈了《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根據報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6月份,中美倒閉企業總數已超過50家,如應應-雨恆矩陣、智能萬事屋等。

2018人工智能:一半狂歡,一半淒涼

李開復、科大訊飛劉慶峰等大佬曾在2017直呼AI創業泡沫,李開復表示:“AI項目(融資熱)是2017上半年開始的,融資差不多夠18個月花,2018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AI商業週刊注意到,一些此前在業內知名度較高AI創企,今年幾乎消失在主流視野中。

比如格靈深瞳,其早期獲得真格基金、紅杉資本領投的A輪和B輪融資,主打產品是安防人眼攝像機。一位安防業內人士表示,格靈深瞳攝像機價格較高,綜合性能與海康、大華的產品有差距,客戶並不買單。

做硬件是一個長期過程,海康、大華均有近20年的技術沉澱,年輕的格靈深瞳可能難以逾越。

前不久,國內知名AI芯片公司深鑑科技被美國FPGA龍頭老大賽靈思收購。深鑑選擇的是基於賽靈思的FPGA做AI芯片技術路線,在業務和技術上發展會遇到瓶頸,投奔賽靈思,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也能反映出AI 芯片產業在經歷了資本助推帶來的熱度之後進入到了下降期。

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表示:AI芯片的發展很可能會在未來2-3年遭遇一個挫折期,今天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創業者將成為這場技術變革中的“先烈”。

獲取數據能力和創始團隊的商業思維也是阻礙創業公司發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業內一些創企計算機視覺技術非常強,但在業務落地方面卻與CV四獸差距甚遠。一方面因為AI是一個資源導向很強的賽道,創始團隊如果仍然以搞學術的思維幹公司,商業化上會非常吃虧;另一方面這些公司與互聯網大公司或者傳統企業的深度合作較少,那麼獲取數據也更少。再強的技術如果沒有數據,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018年是AI商業落地元年,領跑者與陪跑者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且今後差距會愈來愈大。那些打著AI標籤,單純依賴資本活著的公司將很快死掉。當然,那些有核心技術的陪跑者,如果能找到細分業務做深做透,也能活得不錯,因為AI時代的市場蛋糕足夠大。

寫在最後

人工智能經歷了兩次較長的AI冬天,每次都伴隨著該行業激烈的興趣、資金和研究增長。

第一次是1970年代中期至後期的人工智能冬季,主要因為人們承諾過高,兌現不足,而且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支持,缺乏市場資金輔助;第二次是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冬季,主要是因為數據和存儲等技術障礙,以及專家系統十分昂貴,對企業效益不明顯。

如今,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降臨,並已經在企業和消費級市場廣泛應用,它的價值已經得到證明。2018年,無論收穫狂歡抑或淒涼,一場人工智能時代變革正在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