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大同,

古時一座拱衛京都的城,

這裡有著諸多的歷史遺蹟,

綿延的大同長城就是其中之一。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古長城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分佈於大同市的7個縣區,

150多個行政村,

雄姿綿延,

向人們展示著大同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

大同,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她作為遊牧和農耕文化的交融地帶,是古代戰事較多的古戰場,攻與守,進與退,戰與和,歷史在這裡留下的痕跡,至今猶存。它們都以靜寂的方式訴說著這座城的故事。一如這綿亙的長城,靜默無語,卻讓人無法不去矚目!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長城

由來已久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的主要是明代長城。其實大同境內的長城資源特別豐富,打開史書就會發現,大同現存各個朝代的長城遺址共約524千米,其中明代外長城遺址約251千米,內長城約175千米;東漢長城約37千米,趙長城約55千米,北魏長城約6千米。相關的壁畫、雕刻、碑文等與長城有直接關係的文物亦超過2000處。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的明長城分外長城和內長城,如今的大同夾在內、外長城之間,其南部和北部、西部的行政區劃線大部分以長城為界。外長城從居庸關以西進入大同的天鎮、陽高、大同、左雲等縣,經右玉沿內蒙古、山西交界處達於偏關;內長城從居庸關西南經河北進入靈丘、渾源,再經應縣、繁峙、神池而至老營。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長城

具有強大的軍事作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古時,明王朝為了防止蒙古瓦刺的入侵,不得不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大體沿長城一線,逐次建立了九個邊際重鎮,九邊中有兩邊是在山西,即大同邊和太原邊。明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長城的修葺,所以,山西境內之內外長城的加固、築堡、增墩及部分包磚,均在明時完成,其規模是空前的。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從明代府縣誌可看到,明朝在修補以往舊有長城之時,又在險要、外族侵擾頻繁之新築長城。沿長城築有城堡,城堡之間視地形而築有疏密相間的墩臺,遠則裡許,近者半里。加之星羅棋佈的烽火臺,綿延不斷伸向遠方,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況是異常壯觀的。

城堡近處設有營房,闢有教場,由官軍駐紮,閒時耕種操練,戰時登城。發現敵性,晝則舉煙鳴炮,夜則舉火為號,以警告遠近而徵兵。

特別是在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正式在北京建都後,山西北部的長城設施就尤其顯露出了特殊的國防作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中國古代的長城修築活動到了明萬曆(1573--1620)以後,就逐漸進入了停息階段。當大片土地全部納入了清王朝版圖時。康熙皇帝決定用一種更能使蒙、藏、維等民族上層人物接受的政治統治策略,去替代軍事衝突和傳統的長城防禦工程。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長城

又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茶馬商道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那些嚴密的關口,在戰亂時是用兵之地,而在和平時,又是商貿的黃金之衢。奔來的是蒙古的馬群,遠去的是是晉商的駝鈴。

在馬蹄聲和駝鈴聲的交響中,集市繁榮,物流暢通。其中殺虎口還成為清王朝在西北邊塞地區最大的“海關”,有“日進斗金夜進鬥銀”之說,從而成為“西口文化”的源頭之一。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商賈往來,民族與人口的流動,是大同長城文化中一道最靚麗的風景。在這道流動的風景中有著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羌族。有不遠萬里的波斯人,有能歌善舞的西域人。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如今,走近古老的大同長城,會油然而生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禁不住想到烽火連天、邊聲四起的歲月,想起一場場的戰爭與和平、想起民族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迴游於歷史與當下的大交融中。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原來大同,竟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大同長城,

是中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它以其樸實、本真、親切的

原生態野性美,

抒寫著中華長城的精美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