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接续上篇...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4. 邵雍

【原文】 熙宁中,新法方行,州县骚然。邵康节闲居林下,门生故旧仕宦者皆欲投劾而归,以书问康书。答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边批:正论。

李燔朱晦庵弟子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莲池大师劝人作善事,或辞以无力,大师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觉临难投劾者亦是宝山空回。○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东坡称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仕途当以为法。

【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的新法正在推行,州县之间都骚动起来。

邵康节(邵雍,范阳人)隐居山林间,一些做官的门生旧友,都想自举罪状辞官回乡,因而写信问邵雍的看法。

邵雍回答他们说:“现在正是你们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厉,能宽松一分,人民就能受到一分实惠,自举罪状辞职有什么好处呢﹝公正之论﹞?”

﹝梦龙评﹞李燔(宋·建昌人,从朱熹求学)常常告诉别人,不必等到取得官职才建功立业;只要随处尽力,服务人群,就是功业。莲池大师(明朝杭州云栖寺的僧侣)劝人做善事,有人以无能为力推辞,大师指着凳子说:“假如这张凳子倾斜阻碍通路,我把它摆正,也算是一件善事啊!”有这种存心,便会觉得面临困难时辞去官职,好像进入宝山而一无所得。

鲜于侁(宋朝人)任利州路转运副使(掌管军需粮饷水陆转运的官),有些农民不申请青苗钱(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把谷物贷给农民,取二分息),王安石派官吏来质问,鲜于侁回答说:“青苗法规定:愿意申请的人民就贷给他,不愿意的怎能勉强呢?”苏东坡先生称赞鲜于侁对上不妨害法令,居中不舍弃亲人,对下又不伤害人民,这是三件困难的工作,做官的人应多效法。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5. 杨寓

【原文】 广东布政徐奇入觐,载岭南藤簟,将以馈廷臣。逻者获其单目以进,上视之,无杨士奇名,乃独召之,问故。士奇曰:“奇自都给事中受命赴广时,众皆作诗文赠行,故有此馈。臣时有病,无所作,不然,亦不免。今众名虽具,受否未可知。且物甚微,当以无他。”上意解,即以单目付中官令毁之,一无所问。

此单一焚而逻者丧气,省缙绅中许多祸,且使人主无疑大臣之心。所全甚大,无智名,实大智也,岂唯厚道!○宋真宗时,有上书言宫禁事者。上怒,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欲付御史问状。王旦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请并付狱。上意浸解,公遂至中书,悉焚所得书。已而上悔,复驰取之。公对:“已焚讫。”乃止。此事与文贞相类,都是舍身救物。

【译文】 明朝时广东布政使(官名,掌管一省的政事)徐奇将上朝晋见皇帝,带来一些岭南的藤席要赠送给朝中的大臣。

刺探宦情的人先得到一份受礼的名单呈给皇帝,皇帝发现名单上没有杨士奇(杨寓,字士奇,泰和人,历任大学士、少傅、少师,谥文贞)的名字,就单独召见士奇问明缘故。

杨士奇说:“徐奇受命到广东上任时,朝中众臣都作诗为他送行,所以得到这份赠礼。臣当时生病没有作诗,否则也免不了进入名单之内。现在众人的姓名都已列入名单,但接受与否还不知道,而且礼物并不贵重,应当没有什么可疑。”

皇帝了解他的意思,就把名单交给宦官,命令烧毁,一概不予追究。

﹝梦龙评﹞名单一烧,告密的人一定气坏了,免除许多官员的祸害,而且使君主不再有怀疑臣子的心,保全多数官员的名节。虽然没有智者的名誉,实际上是大智的表现,岂只厚道而已。

宋真宗时,有官员上书谈论宫廷中的事。真宗很生气,将他抄家,又得知朝中大臣和他交往,其中有占卜吉凶的言辞,想交给御史审问。王旦(真宗时任职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的军事机关)拿着自己占卜的卦辞,呈上一并审查,此时真宗的心意已没有这么坚决,王旦于是到中书省,把所有的资料都烧了。后来真宗后悔,又要追查,王旦回禀已经烧了,方才作罢。这件事和杨士奇的作为相似,都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6. 严震

【原文】 严震镇山南,有一人乞钱三百千去过活。震召子公弼等问之。公弼曰:“此患风耳,大人不必应之。”震怒,曰:“尔必坠吾门!只可劝吾力行善事,奈何劝吾吝惜金帛?且此人不办,向吾乞三百千,的非凡也!”命左右准数与之。于是三川之士归心恐后,亦无造次过求者。

天下无穷不肖事,皆从舍不得钱而起。天下无穷好事,皆从舍得钱而做。自古无舍不得钱之好人也。吴之鲁肃,唐之于【由页】,宋之范仲淹,都是肯大开手者。○西吴董尚书浔阳公份,家富而勤于交接。凡衣冠过宾,无不延礼厚赠者。其孙礼部青芝公嗣成,工于诗字,往往以手书扇轴及诗稿赠人。尚书闻之曰:“以我家势,虽日以金币为欢,犹恐未塞人望,奈何效清客行事耶?且缙绅之家,自有局面,岂复以诗字得人怜乎?将来破吾家者,必此子也!”后民变事起,尚书已老,青芝公不谙世故,愿自处分,愚民望处,一集千人,遂致破产。人始服尚书先见。○弘治间,昭庆寺欲建穿堂。察使访得富户三人,召之,谕以共建。长兴吕山吴某与焉。吴曰:“此不甚费,小人当独任之。”察使大喜。吴归语其父,父曰:“儿子有这力量,必能承吾家。”此翁之见,与浔阳公同。

【译文】 唐朝人严震(盐宁人,讨朱【氵此】有功,封户部尚书)镇守山南道(十道之一,唐太宗就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道)时,有一个人来乞讨三十万钱做生活费,严震吩咐儿子公弼等人将此事问清楚。

公弼说:“这个人发疯了,大人不值得理会他。”

严震生气地说:“你要坚守我们的门风,只可以劝我做善事,怎可劝我吝惜钱财?而且此人向我乞三十万钱,不是平常的事。”

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如数给钱。

从此,各地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归附严震,但并没有人作过分的要求。

﹝梦龙评﹞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天下也有很多美好的事,都是从舍得花钱做出来的。自古以来没有吝惜钱财的好人,东吴的鲁肃(字子敬,家富好施与)、唐朝的子【由页】(字允之,官司空,封燕国公)、宋朝的范仲淹,都是爱好施舍行善、不吝惜钱财的人。

西吴董尚书浔阳公(名份,明·乌程人,嘉靖进士,任礼部尚书),家境富裕而爱好交际,凡是来往的宾客、官吏,无不殷勤款待,赠以厚礼。他的孙子青芝(名嗣成,任礼部员外郎)擅长吟诗、书法,往往将自己亲笔字画诗稿送给别人。董尚书听到这件事,说:“以我们的家势,虽然每天以金钱制造欢乐,还怕不能满足别人的欲望,怎么去模仿清雅人士的举止呢?而且做官的人家有自己的格调,难道要用字画去博人同情吗?将来败坏我家的人,一定是这个孩子。”后来人民起事叛变,董尚书当时已日益衰老,而青芝又不懂世故,他自请解决此事﹝只消从他擅行决定放任人民告官的举措加以判断,便知道他是如何不谙世故﹞,无知的民众成千人因此聚集而来,青芝终于散尽家财。此时人们不禁佩服董尚书有先见之明。

明孝宗弘治年间,昭庆寺预备兴建穿堂,负责的人去拜访三户富豪,希望他们共同出资兴建。长兴吕山吴先生是三富豪之一,他说:“兴建穿堂的费用不会很多,我愿意独自负担。”负责人非常高兴,吴先生回家将此事告诉父亲,父亲说:“儿子有这种能力,一定能够承担我的家业。”这位老人的见识和董尚书完全相同。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7. 萧何 任氏

【原文】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宣曲任氏,其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皆然也。又蜀卓氏,其先赵人,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用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芋也。,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贸易,富至敌国。其识亦有过人者。

【译文】 沛公(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城后,很多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到官府中劫掠金银财宝,只有萧何(沛人,官至丞相,汉朝的典制律令多经他亲手制定)先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留下的律令图画,加以妥善保存。后来刘邦能详知天下要塞之地、户口的多少、势力的强弱、人民的疾苦,都是得自萧何所收集的秦朝图画。

陕西宣曲任氏,祖先是看管仓库的官吏。秦朝兵败以后,一般豪杰之士都争取金银宝物,只有任氏一家储存粮食。楚汉相争于荥阳,人民无法耕种,米价涨到一石一万钱,于是一般豪杰之士的金银财宝都归任氏所有。

﹝梦龙评﹞这两个人的才智不分高下,易地而处,结果也是如此。又如:四川卓氏,祖先是赵国人,从事炼铁致富。秦灭赵以后,将卓氏迁到四川,夫妻俩推着车子前进,所有奉命迁徙的家族,几乎都身无分文,于是争相要求督察官吏让他们就近在葭萌县定居,只有卓氏说:“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谋生不易。我听说岷山下有一块肥沃的平野,地下生长丰富的大芋,人们就不会挨饿,可以工作交易,是一个很好谋生的地方。”于是要求迁到较远的临邛县,就在当地采矿炼铁,经营贸易,终至富可敌国。这种见识也远超过一般人。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8. 董公

【原文】 汉王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天下共立义帝,项羽放弑之。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兵皆缟素,告诸侯曰:“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弑义帝者!”

董公此说,乃刘、项曲直分判处。随何招九江,郦生下全齐,其陈说皆本此。许庸斋谓沛公激发天下大机括。子房号为帝师,亦未有此大计。○国朝卢廷选进士为楚臬,暴卒,良久而苏,自言为项羽讼高帝事:高帝自遣九江王布弑义帝,而佯委罪羽,缟素发丧以欺天下后世。卢在汉即九江王也。事甚怪。

【译文】 汉王(汉高祖刘邦)带兵到洛阳,新城三老(掌管一乡教化的长官)中的董公挡在路上劝汉王说:“如果没有正当的名义出兵起事,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所以说:先声明对方是叛贼,乱事方可平定。天下人共同拥戴义帝(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羽却把他逐出彭城,又派人杀他,大王应该率领三军,为义帝服丧,然后宣告诸侯去讨伐项羽。”

于是汉王为义帝办丧事,命士兵都穿白色的孝服,然后昭告天下诸侯说:“寡人尽发关中的士兵,将收复河南、河东、河内,经汉水向东而下,希望在诸侯王指引去攻击弑杀义帝的人。”

﹝梦龙评﹞董公所说的这个道理,正是刘邦、项羽两人是非曲直的分别处。后来随何招降九江,郦食其招降齐国七十多个城池,所提的说词均不外于此。

许庸齐先生认为事实上是刘邦迅速激发了天下人叛楚归汉,子房(即张良,为刘邦策划得天下)虽然号称帝王之师,但并没有这种大谋略。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29. 蔺相如 寇恂

【原文】 赵王归自渑池,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自侈战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劳位居其上(以羞,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与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辄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颇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贾复部将杀人于颍川,太守寇恂捕戮之。复以为耻,过颍川,谓左右曰:“见恂必手刃之!”恂知其谋,不与相见。姊子谷崇请带剑侍侧,以备非常。恂曰:“不然。昔闻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一人皆兼两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将士皆醉,遂过去。恂遣人以状闻,帝征恂,使与复结友而去。

汾阳上堂之拜,相如之心事也;莱公蒸羊之逆,寇恂之微术也。○安思顺帅朔方,郭子仪与李光弼俱为牙门都将,而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目相视,不交一语。及子仪代思顺,光弼意欲亡去,犹未决。旬日诏子仪率兵东出赵、魏。光弼入见子仪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子仪趋子,持抱上堂而泣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执其手,相持而拜,相与合谋破贼。丁谓窜崖州,道出雷州,先是谓贬准为雷州司户。准遣人以一蒸羊迎之境上。谓欲见准,准拒之。闻家僮谋欲报仇,亟杜门纵博,俟谓行远,乃罢。

【译文】 赵惠文王从渑池回国后,因为蔺相如(助赵王完璧归赵)功劳很大,就升他为上卿(官名,最高的执政大臣),官位在廉颇(战国赵良将)之上。

廉颇自以为南征北讨建立大功,而相如只不过劳动一点口舌,官位居然高于自己,就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就不肯和廉颇会面,每次都托病不上朝,不想去和廉颇争名位。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就绕道避开他。于是门客都来见蔺相如,想告辞回去。蔺相如再三地留住他们说:“你们认为廉颇和秦王比较起来怎么样呢?”

门客回答说:“比不上。”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还敢当面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笨,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强大的秦国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人。如今要是两虎相斗,必定两败俱伤,我所以这样做,是先顾虑到国家的危急,私仇可以抛开。”

廉颇风闻此事,就袒开上衣,背负荆条,请宾客带领到蔺相如家谢罪,于是两人成为刎颈之交。

后汉人贾复(冠军人,光武帝时任都护将军、执金吾)的部将在颍川杀人,太守寇恂(昌平人,守颍川)将他逮捕并处死。贾复认为这种事很羞耻,经过颍川时曾对左右的部将说:“我看见寇恂,一定亲手杀死他。”

寇恂知道贾复的预谋后,就不肯和他相见。外甥谷崇请求佩剑随侍在侧,以防备万一。

寇恂说:“不可以,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却受屈于廉颇,都是为国家着想啊!”

于是命令县里的人,一人准备两份酒菜,由寇恂带领出城迎接贾复的军队,然后托病先回城中。贾复命士卒追赶,但将士们都喝醉酒了,寇恂得以安全脱身。于是寇恂派人把这情况禀告朝廷,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命他和贾复结交为友。

﹝梦龙评﹞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金兰结拜,是蔺相如心事的重现;寇莱公(寇准,宋·下邽人,封莱国公)用蒸羊迎接丁谓(宋·长州人,封晋国公,以欺罔罪贬崖州),是寇恂微妙的才术。

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唐·华州人,唐代中兴名将,封汾阳王)和李光弼(唐·柳城人,平定安史之乱,封临淮郡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都担任牙门都将(统领军队的将军),但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不肯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节度使的职位,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正犹豫不决。十天后,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伐赵、魏,李光弼就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家遭逢乱事,皇上避乱去了,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就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丁谓被贬到崖州,又转往道州,路经雷州时﹝先前寇准被丁谓贬为雷州司马﹞,寇准派人送上一头蒸熟的羊在边境上迎接。丁谓想和寇准见面,寇准不肯,听说家僮想要报仇,就关紧家门,尽情的赌博,等到丁谓走远了才停止。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

30. 张飞

【原文】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刃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

【译文】 刘备一见到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到刘备对待自己这么优厚,就疏忽了对主上的礼节,和刘备讲话,常直呼刘备的字讳(刘备字玄德)。

关羽(解人,字云长,与张飞随从刘备,情同兄弟)很生气,请求杀掉马超,刘备不肯。张飞(涿郡人,字翼德,勇猛善战)说:“像这种情形必须用礼节来开导他。”

第二天,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立刘备身边,马超一到,只顾入座,但见不到关羽和张飞的座位,后来看见他们两人侍立一旁,大吃一惊。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梦龙评﹞释放严颜(三国·蜀人),教诲马超,都是细心的举止。后世把张飞当做粗人,实在是大冤枉。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