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本文字数:2282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近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分院王新泉教授入选“2018年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由中共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织实施的该项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认定十人,要求候选人具有创新性成就和贡献。据悉,此次入选的十人名单中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副总裁等。

作为高校教师,王新泉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工程应用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项目+论文+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工法+行业奖项”六位一体。在他看来,科研成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此,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人才培养中,他都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摆在首位。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的执着科研路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2016年,城市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王新泉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荣获二等奖,该项成果同时获得了2016年度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省科学技术奖申报方面取得突破。

2017年,王新泉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荣获201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看似顺风顺水、成果频出,只有王新泉知道,背后的付出有多少。

2004年读研至今,王新泉个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软土特性及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其十余年来一以贯之持续研究的核心方向。

项目主要针对软土路基,开发了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包括新型软土路堤刚性桩和新型软土路堤刚柔组合桩关键技术,获批多项发明专利和各级工法。项目涉及技术主要适用于路基、堤坝等工程软基处理,在适宜的地质条件和工况下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工后沉降和总沉降、克服桥头跳车、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运营养护费用等。“因软基处理技术具有较大复杂性和地域性,受地质条件和工况影响较大,开展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关键技术的发现多来源于工程实践,基于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提炼其科学技术问题,解决实际工程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和新问题。”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王新泉逐步拓展了多项核心研究方向,也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资源和工程实践资料,近5年横向课题经费近千万,与其合作的企业遍布十余个省份。

“成果的取得与突破需要长期的积淀,很难一蹴而就,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王新泉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辛勤育人路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在学生培养方面,王新泉也特别注重结合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工科理论性强的课堂会不会沉闷?不存在的!王新泉的课堂从不乏笑声,而他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并不是在聊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而是将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与课堂理论有机融合。

“在讲到防水排水问题时,他会涉及顶楼住房常遇到的漏水问题与解决方案;讲到桩基稳定性时,会举上海住宅楼倒塌‘楼倒倒’这些典型案例;在工程地质课程去宝石山地质实习时,他甚至能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进行讲解,成了被游客跟随与围观的工程地质‘导游’。”在道桥专业1501方正同学看来,课堂上的王老师魅力无限,有趣的例子永远是信手拈来,就如同哆啦A梦的百宝口袋一样。

“课讲得好,上好课、教好书,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是远胜于责任的。”王新泉说。他也将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培养的严谨精神带入学生培养中,成就了学生心目中又爱又“怕”的严师。

“王老师在辅导我们撰写课程报告时,对于论文的格式要求有着近乎完美的偏执。许多老师对于格式只给一篇范文进行参考,王老师则原意花费两堂课时间将每一位同学的文章做展示,在课堂上一篇一篇进行分析、梳理、纠正。尤其是在格式上,小到一个顿号还是逗号的使用都要按照要求规范化。两周前还群魔乱舞般的小论文,在经过反复的上课点评和课后修改后,都像模像样了起来。”方正说,王老师的这种偏执虽然一开始令学生有点难以接受,但当他们撰写其他课程报告时也更加得心应手,才真心觉得受益匪浅。

王新泉的治学严谨更体现在带研究生上。在岩土工程在读研究生李肖眼中,王老师严谨的学风让他折服,育人的方式让他钦佩。

“王老师不是教我怎么做,而是教我怎么学。有次我写一篇关于桩的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对这个陌生的研究方向,从找论文开始我就焦头烂额,中间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弃,我跟王老师抱怨,王老师没说什么鼓励的话,只轻描淡写的一句:慢慢找,别急,肯定能找到的!”李肖终于硬着头皮找齐了所有的文献并交给王新泉,之后,“奇迹”发生了!经过王老师“改造”后的研究现状,梳理了脉络,要解决的问题变得显而易见。经过对比,李肖恍然大悟,写研究现状要凸显研究难点和创新点,不但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更是寻找要解决问题的方向标。

“在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中,如何及能否教会学生老师不会的,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新泉说。

王新泉坚持多年的指导方法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也与他所提倡“以读促学、以疑促学、以思促学、以辩促学、以练促学、以践促学”的六“以”教学法相得益彰。

人物名片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王新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浙江省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等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80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8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6项。2018年入选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拱墅区十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2017年入选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第一层次、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杭州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

文字 / 周婧敏 钱昌华 摄影 / 梁依莎

出品: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今日视点|莘莘学子|菁菁校园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王新泉教授:科学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请为王新泉老师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