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爲何提出「漢字不滅,國家必亡」?一片苦心卻遭後人非議

魯迅的很多言論都是受到非議的,因為魯迅是個很“鋒利”的人,被他罵過的人簡直數不勝數,其中就包括直到今天也一直被稱為是大家的胡適、張天翼、章太炎等等,反正上個世紀基本上能叫得上名號的作家幾乎都被魯迅罵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很多人並不怎麼喜歡魯迅,尤其是他還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主張。

魯迅為何提出“漢字不滅,國家必亡”?一片苦心卻遭後人非議

在今天我們看魯迅這條言論還是覺得很難以接受,因為漢字是我國的文化代表,為什麼要毀滅漢字呢?而且魯迅的預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我們今天看來會覺得就是一個笑話,這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結果導向論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是站在當時魯迅所處的那個時代來具體分析。

魯迅為何提出“漢字不滅,國家必亡”?一片苦心卻遭後人非議

當時五四運動之後,風氣大開,魯迅也是大力推廣白話文,其實就是為了能讓文化更加普及到平民大眾身上,不想社會上還有那麼多像“孔乙己”類的人物,可是儘管如此,新文化的推廣還是很困難,因為當時文盲才是社會的常態,加上漢字是從甲骨文演化而來,書寫複雜,這對於沒有基礎的人民大眾來說無疑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識字的人估計只有私塾教書,雖然學習文字跟經濟也是掛鉤的,但更多的也是漢字的繁瑣導致人們不想去學漢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漢字還是繁體漢字,就算今天讓你學習繁體漢字我估計很多人也是頭疼,根本不想學吧,所以站在這個角度就能理解很多事情了。

魯迅為何提出“漢字不滅,國家必亡”?一片苦心卻遭後人非議

而魯迅覺得,英文的拉丁字母只有26個,而且記憶簡單,只要讓字母之間進行組合就能完成文字的創建,也正是因為如此,英語才成為世界上傳播最廣泛的文字,跟漢語相比之下難度要低得多。魯迅之所以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想想魯迅當時為什麼要棄醫從文,不就是為了改變民智嗎,而且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時間很重要,只有全體國民的文化素質以及思想提升了,國家自然就會興亡,其實就是想表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魯迅為何提出“漢字不滅,國家必亡”?一片苦心卻遭後人非議

所以魯迅當時提出這個觀點,不是想要毀滅中國,而是針對當時國家積貧積弱的現實情況下的一劑猛藥,我們不得不說,魯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或許是因為受到時代的限制,這個想法的提出無法得以實施,如果當時實施了這個想法,今天真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許會立刻啟發民智,又或許會導致社會動亂,孰是孰非,真的很難判斷。但是唯一不需要懷疑的就是魯迅確實是一個民族的戰士,他的所思所想皆是站在民族和國家的角度來看的,我們不能因為今天的結果而否定他的想法的可行性,更不能因此判斷出魯迅想要“毀滅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