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時代過後,下個投資回報高的是什麼?

地產時代過去了,炒房時代結束了,下個投資回報高的是什麼?看看首富許家印現在正在幹什麼就知道了,這兩天許家印在低位收購廣匯汽車、廣匯物流等,在資本市場參股控股上市公司。另一個地產大佬孫宏斌再度收購樂視,從這些跡象你是否看到了下一個投資高回報的是什麼了嗎?

筆者認為,接下來最賺錢的就是現在低位收購上市公司,或者參股控股上市公司。收購或者參股控股後,對上市公司進行重組和產業升級,以此來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

現在是在歷史最低位收購或者參股控股上市公司,收購或者參股控股上市公司之後重新整合上市公司,幫上市公司的商業模式進行升級,提高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完成上市公司的轉型升級,這個過程在兩年內完成,兩年股價的漲幅之少有幾十倍,這就有點像當年JP摩根對美國的產業重組整合,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現在人類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就讓我們從中國的資本市場進行產業的重組整合開始,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只有從資本市場,運用金融工具進行產業整合才能成功,這樣參與各方都能獲得巨大的利益,參與各方都有動力,而沒阻力,空喊口號的產業轉型升級是不會成功的。

因此,接下來最賺錢的就是到資本市場來,參與低價收購上市公司,參股控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進行重組和改造,通過創新升級商業模式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

房地產時代過後,下個投資回報高的是什麼?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從2000年開始到2017年,這17年的房價,以全世界難以想象的速度增長著。這個增長也促成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但相伴隨的也是有越來越多的負面效益,現在房地產成為支撐的一個產業,已經造就了中國經濟結構的畸形化,所以現在從上到下大家都意識到,房地產市場已經面臨著重大的挑戰,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問題。

所以這個時候從2017年年初開始,全國開始形成了新的一輪的史上最嚴的限購政策,從高層發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堅定的核心理念之後,可以說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路攀升的態勢真的是徹底終結了。

那自然大家就會問,房地產市場黃金時代結束之後,有什麼東西和領域是有潛力的投資方向,或者說民眾的富餘資金應該流向哪裡,才能獲得最好的投資回報?

實體經濟雖然有比較好的希望。但實體經濟投資週期長的問題,可能對於很多資金來說,並沒有這樣的耐性。那股市的話就更不堪了。而互聯網+經過了幾年的快速發展,以及不斷的調整,現在也已經過了那種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的那個形式了。所以現在房地產、股市、互聯網這幾塊其實都並沒有太多的機會。

我個人的判斷,未來真正有潛力的發展方向還是互聯網+線下經濟的這種模式。 最近有很多的互聯網巨頭已經在探索最這個方向了。比如,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等都收購或者佈局線下的超市、物流等等,這些原來可能會認為是重資產的一些領域。

未來就是走向互聯網與線下相融合的一個過程,當然這個融合不再是簡單的融合,互聯網在推動著線下的實體進行升級,同時借用互聯網的各個大數據等等推動的線下的實體經濟往更高效、更智慧的一個發展方向。

房地產投資將進入“長週期”,下一個高回報投資應該從擴大內需的領域入手

前幾天,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聽一位專家的講座。這位專家認為,未來若干年內(6-8年),中國經濟將會以擴大內需為主。

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雖然房地產市場也屬於“內需”的範疇,但日漸擺脫房地產的綁架已經是當下最主要的任務。

在我看來,從投資的角度看,房地產依然是不錯的投資渠道之一。記住,是“之一”,而不是“唯一”。如果從長期看,其保值性、增值性依然值得推崇。不過,像之前一兩年翻一番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也就是說,房產投資將成為一個“長週期”的投資行為,而不是一個“短期性”的投資行為。

從這個“短期性”變為“長週期”的變化看,當下,房地產時代確實過去了。但是,它會不會回來還是個疑問。

而除去房地產,我們就應該看那些擴大內需的其他領域了。

第一,教育。

教育,是一個大金礦。之前,互聯網在線教育熱潮的案例證明一點,實體性教育還是主流。

舉個例子吧,辦幼兒園。

二,養老。

且不說目前老年人群體的擴大。

由於一孩化,我們60後、70後,恐怕要面臨“老無可養”的地步。那麼,養老事業,會大有前途。

三,基建。

這個領域目前的火熱,我們還說什麼呢?

四,醫療。

病床不夠用的窘境,我們都知道。

除去以上四個領域,我認為,糧食在未來會很值錢,也會受扶持。今後,農業可能會迎來一個黃金期。

總之,實體經濟今後會迎來新生,那些虛頭巴腦的互聯網創業還是走遠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