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關於讀書,大家最常說的是 沒有時間


8012年,我們已經進入虛擬現實技術的時代,閱讀成為了難事。按照一本書400頁來算,正常速度3分鐘一頁,每天看書1~2小時,約兩週才看完一本書

我們看一本書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一旦看到200頁發現它很無趣,或者不對味兒,就感覺自己被騙了,做了半天無用功。

所以,馬仔決定整理一些關於讀書的經驗,給各位朋友。從選書、試讀、思路,到真正讀,不能算是指導,應該說是一種“輔助閱讀的思維”,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選書

一般來說,閱讀是為了“求知”,我們選書讀書目的是獲取我們並不知道的知識內容。但是,一條資深的書蟲往往不這麼做,我身邊有很多讀書朋友選書的時候,所選的書往往已經粗略知道其內容和框架。

為什麼呢?

我曾經買過一本書叫《傳播學史》,當初的閱讀目的是想了解傳播學是什麼。結果一讀起來覺得味道不對,它關於傳播學的理論很少,越往後翻,越覺得累贅,後來才覺悟它那個副標題:《一種傳記式的方法》。馬仔不太習慣讀傳記類書籍,而買這本書是想了解“傳播學”,結果選偏了,閱讀體驗當然差評。

當你考慮要不要買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想好兩個問題:

1.你想讀什麼類型的書?準備怎麼讀?

如果你平時愛讀哲學,打算買一本哲學性挺深的小說,就準備好接受它以故事思維帶你閱讀。要是你想通過一本書瞭解某方面的知識,最好直接選《xx導論》,很多人的閱讀興趣的消亡,在於選錯了書。

2.把它歸類到你的私人書架的哪個位置?

傳統書架的書按類型分就可以,私人書架有意思多了。馬仔在這裡舉個例子,私人書架可以分為:

必讀理論和專著:個人的專業知識領域的一些理論書籍,這類書不僅要劃線,你還可能會寫滿各種筆記,甚至會作引用和參考。

各領域入門讀物:你有興趣、但並非主攻的知識領域,比如馬仔讀的一些法學入門、社會學入門、心理學入門,它們主要拓展自己的視野,讓你發現新的角度看待世界。你會在書中劃劃重點。

名家作品:這類書很簡單,就是“入門讀物”中,你有興趣的書。比如你對哲學史的《存在與時間》十分有興趣,心理學的弗洛伊德作品你很想讀讀。每個人對名家作品的態度不同,馬仔的心中,它們“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所以我經常挑著讀。

消遣讀物:我是易受影響體質,有時候在車上,在排隊的時候也想讀書,可是一旦那本書太深奧,就容易跑神了,所以我會準備幾本消遣讀物,可以隨時掏出來讀,像《各種“主義”》這種小書。

私人書架的分類方法,馬仔建議按閱讀態度去分,這也方便你養成同時看幾本書的習慣。


二、評估和試讀

正式買書之前,先粗略瞭解它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閱讀口味。

最簡單的途徑是,看看“豆瓣讀書”上的評分。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像這本《屎的歷史》,騙過多少天真而喜歡搞笑的讀者朋友。其實,它是一本頗為深奧的哲學讀物。

但是豆瓣評分有時候也會不精準,有些“明星作家”的書,被粉絲們狂風暴雨般的愛而造成了偏高的分數。

所以最好自己去評估它的閱讀價值,幾個簡單的步驟:

1.看看作者信息,瞭解作者在那個領域的地位。

2.翻一下目錄,粗略知道全書結構。

3.讀序言和正文5頁。

4.如果是小說,跳著讀幾頁,能基本感覺到它是碎片化的小方塊還是大段大段敘述,對話篇幅多不多,描寫場景的段落長不長。


三、閱讀預期

如上文所說,最好在買一本書的時候,就決定了它在你心中的位置,這就叫“閱讀預期”。閱讀前階段,你需要準備好一些問題,再去讀它。閱讀的過程中,當然會產生其它問題,有些問題是作者刻意導向,用以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讀到最後一頁。有一些是我們自己產生的疑問,那麼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就知道自己下一本書該讀什麼了。

1.閱讀目的

像馬仔這麼一個哲學小白,讀《西方哲學史》的時候,會準備好各種嶄新而抽象的哲學概念衝擊腦袋,所以從一開始就打算好逐字閱讀,講究理解,不求速度。而讀《五四運動》的時候,就想看看作者講什麼,自然就跳過許多詳實的史料,“史學界對於xxx的爭論”都會略過不看。

2.閱讀難度

根據自己的閱讀水平,判斷那本書的閱讀難度是多少。有的很難,“講究理解、不求速度”的情況下,就不能追求快讀,只能乖乖坐下來,提著筆,邊看邊寫,末了還得放空思想,回憶讀過的內容,做讀書筆記。

入門讀物就不同了,最好強迫自己的眼珠子快速劃過每一行字,在詞與詞之間大幅度跳躍,同時腦袋要運行起來,脫離文本,組織思維導圖。

3.閱讀判斷

閱讀是為了思考。作者在向你介紹知識的同時,你也應該在判斷作者的知識水平。我們不能一味地接受,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得不時問自己一句:作者的思維嚴謹嗎?想表達什麼,充分表達了嗎?通常讀到一半,我還會想:這本書值得讀完嗎?

我不認為必須要讀完一本書,我們要對自己的閱讀水平負責。

那麼重點來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教人怎麼閱讀的事,馬仔不敢輕言妄語。閱讀方式因人而異,甲的方法到了乙哪兒,反而會成為閱讀阻礙。所以在這裡,我們向你介紹幾本講述如何讀書的書。

閱讀不是一種興趣,更應該是一種習慣。


小馬紮薦書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範多倫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類型:理論讀物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於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類型:理論讀物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發條橙》)

“達洛維夫人說她會自己買花。”(《達洛維夫人》)

“這是我聽過的最悲傷的故事。”(《好兵》)

“有一條真理舉世公認:擁有大筆財產的單身漢,必定要娶個妻子。”(《傲慢與偏見》)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

……

一部小說從第一句話開始,就在告訴我們,它們願意被怎樣閱讀,在暗示我們可以尋覓到什麼。我們也是從這裡開始,決定是否讀下去、怎樣去讀。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類型:理論讀物


全美最受歡迎文學公開課教授托馬斯•福斯特,繼《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之後,針對小說、電影、戲劇、詩歌等各類文學作品,進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訴我們邁向文學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麼容易且富有樂趣。

旅行的目的絕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單純,吃一頓飯也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氣預報的問題。這些文學中隱而不說的含義,藉助作者閱讀文學的3件法寶、20多個小訣竅、300部作品的賞析,豐富你的閱讀體驗。

遇到這本書之前,你並不知道你會愛上文學。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從選書決定閱讀方式



小馬紮閱讀

我們是一個致力於把文學變得更好玩、把知識變得更有趣的文化品牌,

目標是使青少年在學校以外,體驗到語文真實的吸引力。

“小馬紮閱讀”意即搬起小馬紮,一起來閱讀,

就好像小時候大家搬起小馬紮坐在大人旁邊聽故事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