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新媒體訪上海:體驗科創魅力,關注在滬台灣青年發展

海峽兩岸新媒體訪上海:體驗科創魅力,關注在滬臺灣青年發展

十月末的上海,正值秋風送爽時節。

位於茂名南路和長樂路交界處的錦江飯店,迎來了一批來自海峽兩岸的媒體客人。

10月24日,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採訪團在結束了北京、天津兩地的採訪後,第三站來到了上海。

在為期兩天的採訪活動中,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50家兩岸網絡新媒體100餘名記者組成聯合報道團走訪了浦東、閔行、松江三個區,參觀了上海地標性建築、科創企業、汽車製造廠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全方位地感受了服務、製造、購物、文化四大品牌給上海這座城市帶來的活力與機遇。

“臺灣同胞在上海很幸福”

10月24日晚,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會見了兩岸記者,向大家展示了上海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並介紹了兩岸交流情況。

鄭鋼淼表示,上海市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40年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以浦東新區為代表,上海市成為全國城市中最大的經濟板塊。1978年,上海市GDP為272.81億元,1992年的時候,首次過千億,達到1114.32億元,2006年過萬億,達到10572.24億元,到去年2017年,已經過了3萬億,增長速度是讓世人驚喜的。

據鄭鋼淼介紹,在“吃改革飯、走改革路”的上海,目前有金融機構1500多家。其中,臺灣金融機構43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臺資金融機構佔到全國臺資金融機構的一半以上。

目前,在滬生活、就業、求學、創業的臺胞有40多萬人。上海在吸引臺商臺胞來陸存有優勢,兩地飛行距離近,氣候條件適宜,城市環境風格也很適合臺灣同胞。

“總之一句話,臺胞在上海很幸福!”鄭鋼淼說道。

現年67歲的臺灣高雄人葉惠德1992年就來到上海投資,現任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發言人。

葉惠德告訴澎湃新聞,27年前要來上海投資的時候,他的家人和親戚朋友都懷疑:大陸好嗎?27年以後的今天,他們都在羨慕,葉惠德怎麼那麼厲害,眼光那麼準?

“2000年時,上海市臺辦領導跟我說:‘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是全國人的上海,要做好兄弟省市招商該有的工作。’上海的這種大度並沒有讓自己吃虧,這是產業的結構規劃。把握住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還包括金融中心。”葉惠德說道。

東森新聞雲記者陳政錄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上海國際化程度很高,面向國際化市場的優勢很多人都很嚮往。此外,上海還有非常包容的文化環境,來到上海的臺灣人真正能感受到這種城市的包容性,而且還有發展的機遇。

感受上海科創、製造魅力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正以萬眾矚目的科創中心、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品牌城市形象示人。

10月25日下午,兩岸媒體記者們先後走訪了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以及上汽集團乘用車臨港生產配套基地。

兩岸媒體參觀上汽集團乘用車臨港生產配套基地。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攝

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便是上海的洋山港。

採訪團來到洋山港碼頭裝卸現場後看到,龍門吊與自動引導運輸車忙碌運行,整個裝卸區卻空無一人。碼頭和堆場如同一個巨大的棋盤,棋盤外,大小貨車絡繹不絕。

洋山港的這一全自動操作系統,只需要9個人就能操作。未來,洋山港所在的上海港,年吞吐量將突破4000萬標準箱,這將是美國所有港口吞吐量的總和。

汽車,是上海製造的一塊招牌。

採訪團一行走進上汽集團乘用車臨港生產配套基地,在親眼目睹了一輛輛汽車從分散的零件組裝成嶄新的汽車後,不禁驚歎上海汽車製造的實力。

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胡順華告訴澎湃新聞,改革開放40年來,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消費水平都發生巨大變化,也為汽車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

胡順華表示,在傳統的汽車工業,中國起步晚,是學生,但是在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汽車製造領域,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還有機會。

科創在上海不僅僅體現在工業製造上,也走進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TVBS(臺灣無線衛星電視臺)記者薛孝安對上海的科創能力帶來的生活便捷感到十分滿意。

薛孝安表示,在上海移動支付的便捷程度存在於他生活的各個環節:“不論繳費、付款、交通,我只要一隻手機就能全部搞定,完全不使用現金消費,我喜歡這樣的上海創新。”

據薛孝安介紹,自2017年7月來上海,第一次見到這座城市以後,他感到這座城市並非是老舊的“上海灘”,而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城市。

薛孝安說,“浦東的高樓一棟比一棟高,世界各國的人才也在匯入,軟硬件都非常發達迅速。這座城市不但保留了老上海的韻味,還給人新奇時尚潮流的感覺。”

關注在滬臺灣青年發展

今年上半年,國臺辦等部門發佈“31條惠臺措施”之後,上海、福建等省、市又制定了更加具體的政策細則。特別是在臺灣年輕群體低薪、迷茫的今年,第十屆海峽論壇特別加大了兩岸青年互動的力度與深度。

在此次“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中,兩岸媒體也關注著在滬臺灣青年的發展狀況。

中共十九大代表,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英文系教授盧麗安。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攝

生於臺灣高雄的中共十九大代表,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英文系教授盧麗安告訴澎湃新聞,學校裡面的臺灣學生,比較關心實習、就業跟創業這方面的話題。

盧麗安表示,復旦大學成立了三創學院(創新創業創意學院),也大力依託楊浦區的人才孵化中心這類創業園,根據同學們的課題的創新能力、科研成果,結合產學研等方面進行推動。所以,如果同學們想要在創業方面一展身手,也是有導師來指導的。在就業方面,先從實習開始,有一個實習經驗,能把一個人最好的能力、實習的成果都付諸實踐,可以讓我們的用工單位、用人市場知道,並鎖定有這麼一些人才在。

“臺灣的老師們、學生青年們都非常高興,希望這些政策能夠推開來,能夠更進一步更好的落實。”盧麗安說道。

在滬臺籍教師、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亞歐商學院副教授王振源則對島內青年高校教師等高學歷人才來上海工作提出了建議。

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亞歐商學院副教授王振源。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攝

王振源建議,大陸有很好的人才政策以及學術評定指標,臺灣青年學者來大陸高校面試後要有耐心。

王振源解釋道,“很多時候大陸高校招收青年學者、教師其實都是在國際層面上競爭。近年來上海的高校在國際上的排名一直在不斷上升。大陸的政策給了臺灣青年教師一塊敲門磚,但是真正要敲開這扇門的,還是得看大家硬的學術成果。”

十年前,臺北青年陳雙卯放棄令人羨慕的“金領”身份來到上海,進入復旦大學攻讀國際工商管理碩士。如今他投身教育公益類的創業項目,現在擔任上海楊浦區賦啟青年發展中心總幹事。

陳雙卯表示,一路走來,聽到有很多的意見、會有很多紛雜的聲音,自己可能也會覺得公益創業拿的薪水不多。

陳雙卯坦言,“但我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下來?我的初心是什麼?我看到我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覺得能堅定地堅持,我相信,大陸有非常好的政策和市場,一定能慢慢一步一步幫我走上成功的道路。”

“在大陸,對一個臺灣青年,我覺得如果他肯努力,就會跟所有的青年站在同一個制高點,可以更好地去做職業的發展。”陳雙卯說。

“我覺得兩岸是血溶於水的,大陸的市場真的很好,臺灣的朋友們有機會一定要來上海看一看。”陳雙卯在採訪的最後說道。(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實習生 劉文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