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本文謁:特權問題永遠都是改革的方向所在。

這集繼續說雍正的新政,上一回說到李衛在江蘇實行攤丁入畝,遭遇了阻力,李衛通過搞死了帶頭對抗他的臬臺黃倫,從而成功推行了新政。新政在江蘇,雖然士紳們利益受損,但國家收的錢多了,百姓的日子好了,可以說很成功。

同時雍正還讓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田文鏡遭遇了更大的阻力。因為李衛在江蘇攤丁入畝,好歹是支持了百姓的利益,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跟百姓沒什麼關係了,而是直接動了士紳們的蛋糕。

動一個人的蛋糕他會反抗,動一群人的蛋糕他們就會集體反抗。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動了河南一省文人的蛋糕,文人們自然集體反抗。田文鏡辦差是很努力的,且之前雍正南巡過河南的時候,還特地指示過他,要用點雷霆手段,他當然就更急切了。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堅定不移的推動改革,是國家的根本

改革本來就有人反對,現在田文鏡又是一味強逼,反對的聲音當然越來越大了。田文鏡越逼,文人們越反對,弄到最後,河南的讀書人居然集體罷考了。

開科取士,是天子的命令,是天大事。現在一省的讀書人都罷考了,雍正不能不理了,派了弘曆去處理。弘曆是現在的皇子,將來的皇上,之前我們就分說過,寧惹現在的領導,也不能惹將來的領導。

讀書人都是有心計的這點事自然明白,再加上弘曆做事很講方式方法,對讀書人們,除了是安撫,還是安撫。考生們提的意見,他誠懇的表示,會一字不差的轉述給皇上,雖然不給解決,但也算是給了個交代,所以考生都復考了。

當然了,弘曆身份也不同,弘曆一句話,現在回去考試,既往不咎,繼續罷考就是和我作對,和皇上作對,立刻割去生員的身份。一他欽差加皇子的身份這麼說,在大清要是還敢對這幹,就跟造反差不多了。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寧惹現在佛,不惹未來佛

罷考這事就算是解決了,畢竟雖然大家心中不滿,可十年寒窗不容易,誰也不會拿自己的前途賭氣。

事雖然解決了,但是文人們的怨氣還沒消,大家不敢明著反對皇上,不能反對弘曆,就把氣全撒到田文鏡身上來了。參田文鏡的摺子,一摞一摞的擺在雍正面前,雍正給過田文鏡話,要他放手幹,有自己支持。這會當然不會退縮,氣的都給撕了。

按照大清規矩,皇上是不能撕摺子的。但是雍正發現了疑點,這些人數次聯名上摺子,這是標準的朋黨。於是雍正讓十三立即查,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查這些人和八爺是否有聯繫。

這個事八爺早有防備,嚴禁九爺十爺他們參與,就讓文人們和雍正互掐,雍正自然抓不到八爺的把柄。於是雍正就以朋黨的名義,把李紱等通通判斬。

這個朋黨,其實很冤枉,所謂朋黨應該是,只為黨,不為理。而這些讀書人清流,雖然集體反對新政,其實不過是意見一致,還遠遠夠不上結黨。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結黨亂政,皆為私心所顧啊。一心為公,黨又和妨。

當然,李紱沒貪汙,沒造反,還是個有名望的好官,清流的領袖,自然死不了。問斬的時候,三爺來求情,雍正不理,雍正直等到,弘曆來求情才拿出準備好的赦免李紱的摺子,李紱大人就免費來了次法場一日遊。

雍正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雍正是給弘曆一個收人心的機會,也是告訴天下人,這事還要弘曆辦。

這裡面還有個弘曆的事,弘曆去河南辦罷考的事,官員們在京參田文鏡。雍正等弘曆回來,讓弘曆和官員們來個辯論。弘曆不動聲色的安排劉墨林辯論,新政的好處是肯定的,況且劉墨林背後是雍正,自然把李紱給辯敗了。

李紱是劉墨林的主考,劉墨林是李紱的學生。學生把老師辯敗了,最後導致老師被罷官,這學生的名聲還能好?最後劉墨林終於,變成了孤臣。

這個事弘曆辦了雍正的差事,讓劉墨林擋了汙水,雍正還看不出來,百官也沒看出來,要說這弘曆不僅僅是含著金鑰匙,還有大本事。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欺負到朕6頭上了

接著說新政,新政在河南是曲折的,但是,成效也是明顯的。劇劉墨林說,河南的糧價,物價,都達到了江南地區豐收時候的水平。江南是全國糧倉,江南豐收時的糧價水平是很低的,河南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人口大省,物價水平能如此低,這實在是不容易了。

這裡可能有人要問,糧價低,老百姓種糧食不是賣的錢少麼?這個前面劇情有一段可以解釋。就是康熙微服私訪,看見老農挑的糧食長的很好,就說這會可以吃飽了吧。老農說的是:豐收就要加租,交了租子剩下的糧食,夠喝半年稀飯就不錯。

這就能看出來了,那時候雖然糧食是老百姓的,可老百姓是沒糧食可賣的,他們種的糧食,交了租子,都不夠自己吃的。那問題來了,老百姓糧食只夠吃半年,那另半年吃什麼呢?答案很慘烈,要不就是做點手工,紡點布砍點柴買賣,賣了錢再買糧吃,要不就只能要飯了。

所以說,那些整天說現在這不好那不好的人,其實都是飯吃飽了,才有閒心挑毛病。要是回到古代,就只能一心弄吃的了,不會有閒心想這些沒用的了。

士紳的特權就這樣被新政給消滅了。旗人的特權也走進了雍正的視線之內。旗人的特權其實並不是很大,就是因為清朝時旗人建立的,為了表彰旗人們的功績,朝廷給旗人每人每月給發點錢糧。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啥叫面子大,皇上敬你酒

其實這個問題,在清朝開始還不是很嚴重,因為旗人數量畢竟有限。另外開始建國的時候,旗人們都是參與了的,國家獎勵了很多二環以內的房產,二環以外的土地,等一系列的固定資產。

所以清朝剛開始的時候,旗人們的生活是很好的,什麼都不用幹就能好吃好喝。到了雍正這會,問題就出來了。旗人們生活太好了,也不用努力,生活就很好,慢慢的旗人就剩下玩了,擎狗捉獾,養鴿熬鷹,秋鬥蟋蟀,冬懷鳴蟲。

再加上旗人們也沒事,就不停的生孩子,生來生去,過了幾十年,到雍正這時候,旗人的數量就已經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了。那麼朝廷每年發錢糧的數量,就是一個更驚人的數據了,朝廷已經負擔不起了。

於是雍正就只好整頓旗物,準備把旗人的奶酪也拿走。具體辦法就是,不給旗人發錢糧了,給每人分點地,讓旗人自己種地。

那旗人當然不高興了,就各種不樂意,先是不同意,後是把地租給漢人種。到了最後看八爺等高官也不支持,旗人們就把地乾脆都賣了,等著朝廷那天再給發糧草。

旗人們敢這麼跟朝廷對這幹,一是因為在清朝旗人們確實有地位;二其實也是八爺九爺等暗中挑撥。雍正雖然,帶頭親耕,甚至凍的兩腳都是凍瘡,可是畢竟獨木難支,收效甚微。

其實這個事,雍正主要還是沒找對人,江蘇的攤丁入畝,河南的一體當差,都不是容易的事,可是在李衛和田文鏡的努力下,最後都成功了。

可是旗人種田這個事,卻始終沒有一個得力的人。隆科多不支持,馬齊不支持,八爺凡是四爺的政策就暗中反對,張廷玉是漢臣,旗人的事不好說話。這個事,始終就只有雍正一個人真上心,別人都是陽奉陰違,是不可能有什麼大成效的。

大型不正經劇評《雍正王朝》33-35 士紳的特權和旗人的特權

滿人成了滿人王朝最大的問題

整頓旗物這個事,還帶來了一個後遺症,就是八爺提議鐵帽子王進京公商旗物,最後引發了,雍正朝最大的危機,鐵帽子王逼宮,這個下回說。

接著說整頓旗物和河南新政這個事,這些新政都是好的,對百姓好,對朝廷好,可都是犧牲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換來的,所以自然有人不滿。

這些不滿的人,都是有社會地位的,他們把握著社會的喉舌。結果就是,你動我奶酪,我惹不起你,但我可以罵你。於是全國各地各種不滿的人,就一起造謠,辱罵雍正。再加上八爺黨對雍正的持續不滿,也沒少貢獻力量。

幾個比較著名的謠言,比如,篡改傳位詔書說,傳位十四阿哥,把十改成於,變成傳位於四阿哥。這個肯定是假的,滿人的詔書是滿文和漢文,雙語書寫的,滿文那部分怎麼改?

比如,血滴子說,說雍正手下暗殺大臣,用血滴子,收腦袋。這個我估計也肯定是假的,皇上殺人,需要血滴子麼?賜死不是更方便麼?再說了,暗殺誰不是刑事案件啊,全國都是無頭殺人案,卻不破案,你覺的可能麼?

又比如,書劍恩仇錄,雍正為了奪位,用女兒換了大臣家的兒子,金庸老先生如是說。當然了,書劍恩仇錄是文學創作,不是為了罵雍正,但是這個也是根據謠言改編的。這個肯定也是假的,因為乾隆是老四,上面還有三哥,還跟他爭皇位來著。首先雍正沒有抱別人兒子的必要,其次就算是抱的,雍正也不會把皇位傳給別人兒子,畢竟自己奪來皇位也不容易。

當然了什麼,一晚上翻幾次牌子,什麼貪酒,這些沒什麼影響力的謠言更是多如牛毛。要按他們說的,雍正這個人可以算是中國自原始氏族公社到現在最壞的人。

哈哈,做個改革者不容易吧,不成功要被殺,成功了要被罵。

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就是消滅特權,改革就不怕被特權罵,堅持改革消滅特權,從古至今都是個大題目。

本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